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方鸿惟坐落在徽州境内的老竹源确实是一个好去处从历史

黄山日报 2012-05-13 15:16 大字

□方鸿惟

坐落在徽州境内的老竹源,确实是一个好去处。

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驱车到达昱岭关下,别忘了到原竹铺乡政府大门处右拐,上一马路、过一拱桥、途经一庙、转两山弯,便是一幅村落井然的画面:鸡鸣狗吠,远闻有声,河水潺潺,甚是悦耳。然后你再踏着村子的青石板路向村中央继续走,又经一水口庙,哈,错落有致的明清民居就让你啧啧赞叹了。

保留得较好的,是村民们共有的祠堂。“方氏宗祠”四个古篆字,在祠堂门上方穆然而立,给祠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它似乎告诫人们:外姓人止步。

祠堂共分三进,也叫前堂、中堂、后堂,整个祠堂的骨架共46根由几人合抱的巨柱支撑着,传说祖先们是想用七七四十九根巨柱支架的,被当时的皇帝知道了,说只有皇亲国戚才可享受四十九根柱的特权,其他人可没福消受,最后只好减为46根。巨柱下面是青一色的石墩,柱与柱之间是用巨木雕制的横栏连结,纵观所有木雕,除一些罕见的花雕尚保存外,其他的“孔孟授学”“织布耕耘”等以人物为背景的木雕,其人物的脸部全在“文革”中遭了劫难,就连两头威武雄壮的怒狮雕像也没能幸免于难,眼睛没了,只剩下一排牙齿连着狮身。巨柱上还刻着对联,但也都被破坏了,依稀辨得是“德”“丰”“勤”“顺”等字,想是祖辈们要后代以德服人,以勤致富,同时祈求上天带来风调雨顺吧。

中堂板壁上“怀德堂”三个镂漆大字,总让人想从字面上得到一些列祖列宗的往事,好在两边的巨柱上一副对联尚存,上书“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耕唯读”,倒也道出了祖辈的心思。进人后堂得先上几级台阶,分从两旁上下,上得后堂,迎面就是一副对子,“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18扇并排雕刻着花鸟虫鱼、琴棋书画的屏风将后堂隔成风格迥异的一个部分。后堂有天井,后堂的瓦面比前堂中堂都高,但奇怪的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至理名言在这似乎有些不合适,因为前后堂的房顶水都汇集后堂,从后堂的天井而出,不论多少雨水,低洼的天井都永不满溢出来,煞是稀奇,而前中堂的水都到后堂来,也很是古怪。但是,只要你上了房顶,疑团就迎刃而解了,原来祠堂的屋顶也是特制的,精美的瓦雕后面,隐藏着曲折的一条疏水管,全由瓦面组成,几经回旋,就到了后堂。

出了祠堂,上街,青石板铺就的两旁街面,到处可见砖雕、石雕、木雕,内容丰富详实,活脱脱一个完整的小世界。街上还有“培桂堂”“庆元堂”“恒鑫阁”等保留得较完好的原始店铺,人在街上走,总会悠悠地觉得自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个人物。

尽忠尽孝是老祖宗的祖训,因为每年的大年初一,生在老竹源、长在老竹源还有已经走出老竹源的子子孙孙们都会拿着四色点心,携儿带女,在自家亲人的坟前用鞭炮和礼炮轰鸣着,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村里把这天的祭祀活动取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拜魂年”。

这份对亲人的思念还表现在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每年的这两天,村里热闹非凡,大有过年团圆的味儿。

令人惊奇的是,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打更的习俗。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人主持,年轻人负责,从晚九时打第一更到次日早五时打完五更,古老的村落在深深远远的夜中悠悠回荡着那令人神往的锣鼓声:咚咚、咣、咚咚咣……

让村里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事情,当属现任香港总工会生产委员会主席方铿先生的回乡寻根了。方铿先生幼时随父离家,经过艰苦创业和奋斗,现在已是身居要职,难得他没有忘记尚还贫穷的家乡,在2002年回乡祭祖,同时捐资办学修路,为家乡人早日致富出点子,找项目。

今年清明回家,老竹源又大变了样,一进村的水口庙屹然挺立,“方氏祠堂”内被破坏的木雕、石雕都请了专家全力修复,听村里负责人说是方铿先生出资,要把老竹源推向世界呢!因为老竹源就处在国家自然保护区———清凉峰的山脚下,一旦清凉峰被成功开发,老竹源也就相应地有了福泽。

那时的老竹源,我想一定不再是“养在深闺无人知”,而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吧!

新闻推荐

月日歙县三潭枇杷即将成熟开园深渡镇绵潭村岁农民庄瑞

5月13日,歙县“三潭枇杷”即将成熟开园,深渡镇绵潭村72岁农民庄瑞成(右)在指导果农采摘枇杷。庄瑞成从事枇杷种植研究50年,培养了一批乡村枇杷改良“土专家”,指导640多户果农进行枇杷树的嫁接、...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