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余来顺和谐家庭组织者

黄山日报 2012-02-23 15:30 大字

在歙县深渡镇大茂社区,有这样一户人家,兄弟是连襟、姐妹作妯娌,5个小家庭共同组建成一个大家庭,年长的70多岁,年幼的十几岁,一家十几口人生活在一起近20年,家庭和睦、其乐融融,他们共同营造一个新安江畔的和谐家庭。

孝子余来顺是这个家的发展目标策划者和生产生活的组织者。说起余来顺,当地群众无不交口称赞。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致富有方,更因为他20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伺候身患重病的母亲。每当有人问起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总是说,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只想着尽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让老母亲安享晚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余来顺读初一的时候,由于家里困难,便辍学做起了小买卖,从县城运输蔬菜到镇里来卖。后来,余来顺与哥哥余来福先后娶了一姚姓人家姐妹俩,可谓是亲上加亲。1989年,六个月大的女儿不幸患上急性肺炎,而此时,老母亲肿瘤已是晚期,医生宣判最多只能活6到8个月。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家人抱头痛哭,觉得天都塌了下来。家里马上召开了家庭会议,余来顺表示一定要医治母亲,狠下心来让女儿回家养病,让母亲在医院安心住下。从深渡坐车到市医院要两个多小时,母亲住院期间,余来顺再忙也要骑着三轮车去看望母亲。经过3个月的治疗,奇迹出现,母亲的病有了好转。在母亲出院后,余来顺样样仔仔细细。母亲半夜醒来,要水喝,他立马爬起,睡眼惺忪喂水喂食,如同哄孩子般疼爱照顾。一家人24小时悉心看护,两年后,母亲能下床行走。对于这种情况,主治医生也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1996年,余来顺妻子的妹夫不慎遭遇车祸去世了,余来顺考虑到妻妹还在经营中巴车搞客运,没有时间照料孩子,就把两个外甥女接到家里抚养。那时,小外甥女才刚刚断奶。这样就有了这个大家庭中的第五个小家庭。几年后,大家庭又增加了新成员,余来顺的岳母江满娣,因为自己的儿子在县城,过不惯城市生活的她也被兄弟俩接到家里。

家里人口多了,家庭的发展就成了大事。他们家成年人中都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家庭内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收入和开支全部入账。账目一月一核算,三五月一分红,并预存一定数额资金预备全家的后续发展。每当大家庭上马新的发展项目时,余来顺便主持召开家庭会议共商共议,取得共识后,一家人按照不同分工齐心协力一块干。俗话说,舌头和牙齿也有打架的时候,那么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遇到矛盾又是怎样处理的呢?嫂嫂姚艳萍一语道破:“也没什么,就是一家人坐下来,把事儿说开了,就好了。”中间兄弟俩也想过分家,但是还是发现一大家子一起热闹而且能更好地发展事业。

在这二十年里,余来顺的事业愈做愈大。他们家承揽了深渡农贸市场面向新安江库区60%以上的蔬菜批发业务及深渡镇镇区垃圾清运工作,家里的养猪场也从原来的10来头发展到现在的数百头,家庭年纯收入达10多万元。

致富的余来顺看准了深渡这个疏菜中转市场,鼓励本村的乡亲们和他一起做起蔬菜的贩卖生意。大茂社区居委会佛坑组的10余户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先后干了起来,如今已走上了致富之路。2007年,他又购买了2辆货车,和哥哥一起跑起了蔬菜运输和批发生意。在他的带动和资助下,村里先后有8位年轻人购买了车辆,跑起了运输,使大茂社区运输业排名深渡镇第一。

余来顺一家人和睦勤勉、友爱互助、劳动致富,谱写了一曲新安江畔和谐新曲。

·卢梦莎 吴灿·

新闻推荐

歙县道德力量锻造转型发展的“精神引擎”

本报讯  “徽商故里好人多,慈行善举说不够。和谐社会阳光照,文明古城拂新风。”歙县积极探索和培育“道德文化”,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工作,深入传播好人文化,道德力量深植人心。同...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