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姚存山谷雨时节我慕名造访了徽州区唐模村初见唐模唐模

黄山日报 2011-05-01 16:26 大字

□  姚存山

谷雨时节,我慕名造访了徽州区唐模村。

初见唐模,唐模是水做的唐模。由村东小径进村,小溪潺潺,湖水荡漾,湿漉漉的石板路仿佛引人踏波而行。脚下的溪流曲曲折折,时而见底,时而挂瀑,途中常见一股股泉水从岩缝里拉出一道道白线,无声无息地汇入小溪。这些细小的泉水虽然显得柔软,但是从不柔弱,它们曲折而行,从不退缩,哪怕巨石挡道,藤蔓缠身,也毅然奔向远方。沿小溪稍行片刻,便投入水街的怀抱。

唐模的水街与众不同,它既不像徽州渔梁水街的单面临河,也不似江浙一带水街的航道水埠。立于街首,一条宽敞的溪水穿街而过,将两旁错落有致的居家和店铺梳理得沐浴一般。那斑驳陆离的老墙和束腰挺胸的美人靠,在溪水的映衬下显得无比透亮。沿小溪眺望,长长绵绵的溪水让人找不着尽头。溪上10座姿态各异的古桥,将两岸人家紧紧地拴在晶莹的玉带上。由水街顺溪而下,一个个新颖别致的水埠,酷似此起彼伏的琴键,将静谧的唐模弹奏得撩人心醉。在架于小溪之上的10座古桥中,我最喜欢的是“高阳桥”。它在徽州跨溪而建的古桥中别具一格,位置处在唐模十桥之六,身居溪流正中心。行至桥上,借景寓意的漏窗、古朴典雅的彩绘、雕刻精美的石栏,以及清新淡雅的扇门,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水街纵横交错的巷弄里,凡公共场所和大户人家的院落里,每每设置大小不一的水井。这些水井,有深有浅,有圆有方,它们不仅给千年的古村落贮藏着取之不竭的灵气,而且给世代淳朴的村民带来生活的甘露。

走进唐模,唐模是文化的唐模。打开唐模村的每扇大门,里面都关着一个猜不透的谜;走进唐模村的每一座院落,里面都藏着一个说不完的故事。这里不仅有水街溪流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千年银杏之茂、造湖娱亲之孝,而且还有镜亭碑刻之精、同胞翰林之誉、方志泰斗之冠和水口园林之秀。我无意推开一户农家,地上青苔依依,院里野藤垂挂,天井的水笕处,两株墙头草旺盛地探出窗沿,墙角边瘦小的野兰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正屋壁上悬挂中堂对联,深栗色的八仙桌和椅子,亮铮铮地迎接着客人。我环视屋内四周,没有什么时尚的装饰,只是厢房墙上挂有几张尚未落款的字画,一看就知道家人中准有翰墨情缘者。掩门左折,一位肩扛锄头的古稀老人迎面而来,在双方碰撞的视线里,老人身着褪色的中山装和解放鞋,一股乡愁、乡恋、乡情般的情感在我心底涌动。一双农鞋,一个世界。一种装束,隐藏着一段历史。老人沾着泥土的解放鞋,不仅走过了风雨岁月,而且印记了沧桑巨变。有人说,世界上有油画、雕塑和青铜器三大艺术,而眼前的这一幕不正是一幅绝佳的油画作品么?

唐模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小西湖”的来历就是其中的典型。相传清初唐模村有一家姓许的富商,在苏浙皖赣的城镇里拥有36家当铺,时称“三十六典”,此事在袁枚的《随园笔记》中有所提及。这位富商因老母欲往杭州西湖游览,苦于交通不便,于是出资挖塘垒坝,修筑楼亭,供母娱乐。人工湖为三塘相连,占地十余亩。因湖堤四周遍植檀花、紫荆,故名檀干园。园内原有桃树林、蜈蚣亭、灵官桥、玉带桥、三潭印月、响松亭、环中亭、湖心亭、白堤、镜亭等胜景,现尚存玉带桥、灵官桥、镜亭等景点。镜亭是全园的中心,亭内壁上嵌有自宋至清初历代名家书法碑刻18方,其文字之优美,雕刻之精湛,举世罕见。

回眸唐模,唐模在我心中。在短暂的唐模造访中,我仿佛打开了一部厚重的书,其中每一页都让我做不完的笔记,每一段文字都使我感悟至深。村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古树、古亭、古牌坊,一笔一划地刻进了我的心里。在这些美景秀水的辉映下,一个个名声远扬的历史人物为人楷模,令人敬仰。其中有敢为天下先的徽商,有著名的爱国诗人,有为人师表的教育家,他们的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为唐模村的空灵与厚重增添了艳丽的光彩,大学问家许承尧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清末翰林许承尧,师从徽州大儒汪宗沂,与同学黄宾虹好友。他不仅在乌云翻滚的年代毅然鼓吹革命,而且倾心办学,著书立说,搜集文献,编纂《安徽省通志》、《歙县志》以及《歙事闲谭》等宏篇巨作。尤其是在方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感召着一批又一批后来者。

告别唐模,凝视植于唐朝的银杏树上被中外游客系满了情人结和长寿花,我由衷地觉得自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

新闻推荐

保护利用科学化开发定位特色化设施改造人性化“百村千幢”工程让歙县古民居“容颜焕发”

本报讯日前,总投资6亿元的新安江国际文化长廊项目正式签订投资协议,这标志着歙县“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又一标志性工程正式启动。 新安江国际文化长廊,位于歙县徽城镇南源口大桥对...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