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山逸闻掌故二十天都社

黄山日报 2010-08-06 17:59 大字

□ 黄山 戴耕玖 

明嘉靖辛丑(1541年),家住黄山边缘呈坎的制墨名家罗小华带诸多好友沐温泉,游汤岭,刻醉石;煮酒幽谷,纵情山水,淋漓酣畅。一行人中,一位奇人夹行其间。他此行意犹未尽,他的激情已被悄然点燃。在醉石边摇曳的篝火光中,他不动声色,但却已酝酿谋划好了一个比此行更为隆重的文坛雅事——组建天都社。

他姓王名寅,字仲房,一字亮卿,歙县人。他少年时就已文武双修,倜傥自负,以超群的才能成为诸生领袖,但他仍思进取,北走大梁,问诗李梦阳,又入少林习兵学武;后与徐渭、沈明臣、罗小华同为胡宗宪幕府,参与抗倭,招降王直。他中年拜古峰和尚为师。古峰曰:“吾遍游海内五岳,今将遍历海外五岳,而后出世。”王寅闻其语而悦之,因自号“十岳山人”。名重一时的“西湖八社”,就是他与高应冕、祝时泰等人组织的。时称“南北两司马”之一的王世贞曾书《赠王十岳诗卷》,今为北京故宫所藏书法珍品。另一个“司马”汪道昆则为他的《十岳山人诗集》撰写了《王仲房传》。

王寅出山后的第二年,即明嘉靖壬寅 (1542年)初秋的一天,诗人陈有守陪他到歙县高唐村郑玄抚家作客。是日,新秋雨后,天高云淡。三人酒入豪肠,北望黄山,悠然神往。陈有守雅兴勃发:“郡西北有黄山,凭据四州,中拔千仞,下瞰吴越,背负江淮……浮丘控鹤而往来,轩后乘龙而仙去,李白闻吟而畅饮,曹公探奇而忘归。”此时,王寅将酝酿已久的倡办天都社,重阳登天都峰的计划和盘托出,英雄所见,一拍即合。于是,三人向各自的诗文好友发出邀请信,约定在重阳节这一天同赴黄山,登天都顶,结社赋诗。

九月八日,相聚于黄山温泉祥符寺(天都社址)的践约者,共有十六人,除上述倡导的三人外,还有程诰、程应轸、江瓘、江珍、佘震启、汪瑗、王尚德、方大治、方霓、方弘静、郑铣、郑懋坊、郑默。这就是后来名昭黄山历史的“黄山十六子”。

第二天,九月九日重阳节,天助善行,“是日天高日霁,风肃气清”。“黄山十六子”们“策杖攀跻,凌崖如跃,移时跨绝,至止天都”。在天都绝顶,他们“北望燕京,东指日观,西瞩昆仑,南分百越,空旷宇宙,瞬息古今,命酒赋诗,豪兴逸发。”此时,程诰举杯提议请陈有守撰写《天都社盟词》。盟词大意为:天都崇高灵秀,倾倒亿百贤豪;我等三生有幸,生于同朝,又是同乡;这次绝顶舒咏,追高思远,鸣盛世开先河;望“天都社”永远长存,在后世发扬光大。

虽然,嘉靖年间的这个“天都社”组社宗旨是“倡兴雅社”,以诗会友,诗赞黄山,也仅只组织了一次登天都的活动,但这次活动十分成功,写的诗词很多,后在万历年间由潘之恒“为梓传之”,出集发行。这次活动后,“黄山十六子”劳燕分飞,各奔东西,不过,陈有守的《天都社盟词》中“冀斯盟之弗渝,庶申好于胤族”的祈盼天都诗社能够传世长存的愿望,在该社沉寂了六十九年后,得以实现。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九月九日,方弘静、潘之恒、鲍正元、丁自宣、王之杰等人与普门、印我等高僧在黄山梅坞(原址在今观瀑楼)修盟再组“天都社”。盟曰“有旷岁不游天都者,为轩辕叛臣”。

万历年间的这个“天都社”的组社宗旨是:“以禅诵念佛,称净业为常规;以诗画作文,称慧业为游息。非是二者,不敢延入”;“天都社即普门外护”。由此可见,万历年间的“天都社”是亦诗亦禅,禅修与诗画结合的民间社团,同时,“天都社”兼有护持、资助普门法师等高僧开山的重任。

在万历年间“天都社”护持资助下,黄山的开发、佛教、文化等诸多事业发展空前鼎盛。明万历年间的四大高僧如天人感应,不期而至,通力合作——普门辟南海,寓安创云谷,一乘建狮林,心月开天海。今天黄山的旅游线路、食宿节点,基本上都是在那时开发的。也正是“天都社”与四大高僧的努力,才使得徐霞客能在1616年与1618年两上黄山,并在黄山上下自如,居停有序,尽情观赏,并因此得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高妙评论。

“天都社”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时间跨度约200年,而并不是有些资料所说的69年。这个数字是指嘉靖年间的“天都社”与万历年间的“天都社”,两社组建相隔69年。

因为嘉靖年间的“天都社”与万历年间“天都社”虽有传承关系,但两社的组社宗旨与活动,还是有些很大不同的,所以,许承尧老先生将两社名为“天都前后社”。

新闻推荐

歙县重点项目建设安全效率两不误

本报讯 近期高温天气持续不断,歙县多处重点项目施工单位多措并举,确保工地安全和工作效率两不误。入暑以来,在徽州府衙项目建设工地上,每天都有百余名工匠忙碌着。项目管理方不仅备足...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