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飞布山游记□张艳红

黄山日报 2010-03-25 18:24 大字

飞布山又名主簿山,海拔669米,为歙县县城北障山,距城北约十五公里。飞布山中古迹大都湮灭圮坏,而且莽林丛密,行人难至,我因仰慕与好奇而前往探密。 

早晨六点,我骑摩托车从县城出发前往江村。过江村,至一村庄岔路口,往北拐再行两公里,上金锅岭。在金锅岭与飞布山相接处,山峰如牛状,傲然雄起,林木苍翠,望如堆绿。 

翻过金锅岭,来到飞布山山麓。山麓已被黑色的沙砾堆高,找不到旧时的石板路。草木葱茏,间有小阜耸起。阜边是白晃晃的石壁,石壁下有洞穴,陪同前往的村老说是挖煤留下的坑洞。在清朝,飞布山附近的村民曾雇佣江西等地的民工来这里采煤挖矿,炼石烧灰,以获取厚利。飞布山不仅为山下十几个村落的龙脉,也是古徽州郡县屏障。乾隆到嘉庆期间,歙县曾多次立《飞布山保龙禁碑》,严禁挖煤、采石烧灰。我四处搜寻,希望能找到当年所立的碑碣,然而毫无收获。

沿山麓西行数十米北折,山路弯曲,向林深处延伸。不多久,径路开始盘旋,路石又显现出来。渐往高处,路旁石骨显露,林木稀疏低矮,路面顿觉宽敞。路面上有歇脚石,即石面上有两个小圆坑,径不盈寸,为轿夫歇肩休息处。路径盘升十余折后,林木突然葱茏苍郁,蔽荫亏日。突然,几梯茶园呈现在我们眼前,塝墙齐整,显然就是房屋的宅基。在这荒山野林里,真让人费解:房屋是什么时候建?又是什么人住?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然一切皆无从得知。 

过茶园往东,沿山路盘升,林暗草深。忽然有人在山上向我们大声喊叫,告诫林中埋有狩猎的铁夹子。而就在路右边十余米,有一白色的巨石,上平如矶,静静地屹立在松林环绕之中,这应该就是铁牛禅师讲法处了。老者怕我碰到夹子不让进,我也只得忍着好奇。 

西上数步,豁然开朗。一处盆地,约十余亩,一块块庄稼地,由一个个宅基作自然分界,宅基基石上苔藓丛碧。盆地四周,杂树松篠,掩映交披,鸟鸣声声,松涛阵阵,别有一番天地,此处即为瑞金庵遗址。唐朝天宝年间,这里建有瑞金庵,坐西面东,后圮废。

返回石径,又上行几折,路右边丛林中有巨岩突起,高十许丈。石中开裂如房屋,上面藤萝挂岩,须草丛生,这岩石叫丝罛幔。清朝乾隆三十九年,江村江昉、江嘉诂等在这里建屋,奉真武之神,郡守江恂改名为“祥云岩”,且立碑纪事。后江登云题其额为“太和分荫”。今不见题字,不知为风雨所剥蚀,抑或隐于苔藓之中。亦不见屋基,惟榛莽交接,阻人去路。岩脚有两块肖形奇石,一如龟状,一如蛇状。丝罛幔的右上边,有三块巨石,俱巉岩拔起,又端坐如佛,称三佛石。其上古藤纠缠,脉络错杂,其中有茎生植物,叶面似茶树老叶,三五片不等,村老说这是一种草药,只生长在高山岩石上,煎汤喝可治咳嗽。 

上行十余米,到甘露洞。当地人称为雾气洞,每当云气从洞中飘出,弥漫山顶,立刻就会降雨。甘露洞如窑洞般依山而坐,洞壁皆砌有青砖。洞门直径米许,然已用碎石砌闭,只留一小洞,向山背部延伸,容一人蛇形而入。洞门外凹陷,杂石嵌就。又见深涧阻挡去路,于是两人合力搬石梁横涧上,过涧后,我走上前摸了摸洞门,竟然一点儿也不潮湿,难道是洞门被封住,水雾不能上升吗?甘露洞旁的泥地上,插着数十把燃过的香,这是附近村民来祭拜的吗?原先这一处是有甘露寺的,但不知原址在何处。 

午后由右径下山。沿崎岖山路,几经辗转,到一片旧宅基处。村老说,这里是飞布村旧址,村民们都已迁到山下去了。宅基上种着庄稼,地界用基石分隔。

约行五六里,来到飞布村。村庄如在盆底,四面竹木清秀,翠色欲滴。飞布村西面正对火炉尖,火炉尖的山骨皆为棱石,奇形怪状,树木从石罅中生长出来,远望白绿参错,顶峰空旷平敞。

从飞布村出发,约行十里路,回到金锅岭村。辞别村老后,回到县城。一天步行五六十里,回到家中,一身劳累,但余兴不泯。

新闻推荐

歙县太平桥修复工程完工

安徽省歙县太平桥修缮复原工程日前完工。建于明朝的太平桥,是安徽省现存最长的古石桥,其规模和建桥的工艺结构,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已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500余年...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