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汪世清遗作《黄生年谱》公开出版

黄山日报 2010-02-12 18:31 大字

□ 屯溪  汪大白

皖派朴学先驱、徽州著名学者黄生(1622-1696),原名琯,谱名日琯,又称景琯,庠名起溟,字扶孟,一字房孟,自号白山学人,人称白山先生。歙县潭渡人。他生于明末清初,终身无意于仕进。曾历钱塘,渡长江,客游广陵;后又北上,居北京二年;晚年倦游还乡,授徒讲学,闭门著书。

黄生治学卓然有成,训诂造诣为最。《四库全书提要》称他“致力汉学,而于六书训诂尤为专长”,“于小学训诂研究独深,论其精核不在方以智《通雅》之下”。许承尧《歙事闲谭》认为“其所著《字诂》、《义府》开乾嘉朴学先河”。1984年中华书局以《字诂义府合按》的版式,出版了黄生的训诂专著《字诂》和《义府》。其实黄生著述非常繁富,不限训诂一域。如今,《黄生全集》已由安徽省古籍办整理编纂、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出版的《黄生全集》共有4册,除了《字诂》和《义府》以外,还收入《一木堂诗稿》12卷,《潭滨杂志》1卷,《诗麈》2卷,《载酒园诗话评》2卷,《植芝堂近体诗选》1卷,《杜诗说》12卷,《唐诗矩》5卷,《唐诗摘抄》4卷。

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汪世清先生(1916-2003),是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人,是享有盛誉的徽州学专家。他在生前长期致力于徽州籍学者研究以及明清艺术史研究,在徽州学和疑年学领域创获的成果为学界所瞩目。对于黄生,他早就热心关注,并且很有研究。他曾委托罗长铭转请书法家葛介屏,从安徽省博物馆所藏刻本抄寄黄生《一木堂诗稿》十二卷;他又曾在《光明日报》的学术专栏发表过关于黄生研究的专题文章;他还多方收集资料,经过细致考辨,编撰了一部《黄生年谱》。

《黄生年谱》是一部翔实可信的原创之作,为黄生及其学术的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

《黄生年谱》的原稿是世清先生以毛笔小楷写成,通篇保留古籍样式,竖排版,繁体字,无标点。这次编入《黄生全集》出版之时,由我和同事俞乃华作了整理。我们除为原文加上标点,同时还作了校订、写出校注。年谱采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黄生及其友人的诗文,其中又以黄生《一木堂诗稿》为最多。《一木堂诗稿》有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年谱采用的则是康熙刻本的葛氏抄本。这次校订兼用刻本与抄本,校出异文改或不改则依具体情况斟酌而定。凡作订改之处大类有二:一是刻本、抄本皆不误而年谱自误,如年谱“康熙十八年”所录《哭洪方舟》诗,其四有句云“多载沥心血……手录皆稿草”,刻本、抄本无异,年谱则误“载”为“戴”、误“皆”为“昏”,故改。二是刻本不误而年谱因抄本之误致误,如年谱“康熙九年”所录《挽屈翁山内子王华姜》绝句,其四“干将一代合雌雄”句中,“代”字实因抄本误,刻本原作“旦”,故据刻本改。又如年谱“康熙二十二年”录有《偶见》七律二首,其一因循抄本而脱漏尾联“珍重鲁公争坐帖,零珠断璧后人收”,今据刻本补足。凡是校出异于刻本、抄本而仅作校注并不订改者,均因刻本、抄本误而年谱实为正之。如年谱“康熙八年”所引《达扬州》首联“喜到淮扬郡,春光尚未残”,其中“尚”字,刻本、抄本均作“向”,似以形误。再如年谱“康熙十八年”录有一首《己未元日》,刻本题作《巳未元日》,“巳”字显误。

新闻推荐

优质服务送上门

连日来,歙县财政局利用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时机,发放《致广大农民朋友一封信》,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朋友在新年伊始就掌握这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为谋划新年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信息支...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