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山观景台之二郑公钓台

黄山日报 2010-01-29 18:33 大字

□ 黄山区  戴耕玖

黄山温泉翼然亭上方,是整个桃花溪弯道最急、水面最窄的地方。古时,两岸竹木参天翳日,枝叶隔水衔接;溪中巨石阻道,形成一泓碧波;溪畔,临空半悬两幢高约十米的巨石;两石间横架二尺宽三米长的青石板桥;桥侧疏枝横斜,正好扶手,不然的话,桥下涧壑中飚起的凉风,会令人一阵胆寒。 

钓台下的桃花溪中,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在一亿多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中,两种岩体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南面倔强的桃花峰上的青色沉积岩在徽州众山脉的帮衬下,用狠狠的碰撞,将紫云峰的白色花岗岩逼向北方,硬是在钓台下方百米处造成一个近九十度的转折。这个转折,使两种岩石间1000米以下的裂缝中温热的泉水因受阻而溢出地面。 

溪喧林静,台磐壑险,一组矛盾体,在这里又自然而然地达到和谐。这里飘忽着的水声风语,闪烁着的萤火星光,匿藏着一种阴郁不畅的气息,似在暗示钓台主人命运的不顺多舛。 

钓台主人“郑公”名玉,字子美,元末徽州府歙县人。他博究六经,尤精《春秋》。后讲学于师山书院,人称师山先生。 

既然名为“钓台”,那么,师山先生是来这里钓鱼的吗? 

真是为了钓鱼?但“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先生是不会不知晓的!不是为了钓鱼,而是学习姜子牙,希望能引起当朝对自己的重视。但姜子牙所选的钓誉之处,是人来人往的闹市边,而当时黄山的温泉则是舟车不通,人迹罕至,只有对岸荒凉的祥符寺中时断时续的晨钟暮鼓,才使这深山峡谷中飘浮起几缕稀薄的人气。 

不是钓鱼,不是钓誉,师山先生在溪石上垂钓什么?好在先生未卜先知,生怕后人犯难,早在温泉边的石壁上刻上垂钓因果:“邑人郑玉子美,旧尝读书山下寺中,后迁紫阳南埠,遂耕于师山之阴,钓于岑山之阳。”原来,师山先生是来此钓书、钓学问的。后来,先生果然经纶满腹,才高八斗:“久而天子知名,出内府酒帛,遣使者持以车,诏玉为翰林待制。”不过,先生生不逢时,虽未萌生“恢复汉室”的反心,但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只能托辞说:“玉以德凉辞辟不获,乃从使者至海上,以疾而返。”他自知命运多舛,读书不宜入仕,耕读不得安稳,元天子又封以高官,不能光宗耀祖,汉人又以为耻。他更加心灰意冷,于是,“复游山中,访寻旧馆。时丧乱之余,半已煨烬,独川流山峙,不改依旧。乃浴汤泉,题名石上而去”。他深知,人心比黄山的悬崖绝壁更险恶,果然,他在温泉石壁题刻上这段文字一年后,不愿受明军之辱而自尽。 

志载:“玉正服自缢死。”此情景,让人联想起孔门子路“君子死而冠不免”。亦可看出在胡人统治之下,而又“博通六经,尤精《春秋》”的师山先生的矛盾与无奈。此时,先生想起这座钓台,他真想能像汉时垂钓于富春江畔的严子陵一样,来此隐居,但为时已晚,他只能以“幽谷高人抱真独,荒崖野草剩芳芬”的诗句,以表寸心。 

如今的钓台,独处一隅,秋叶零落,行人偶过,清静优雅得令人挪不动步子。纯净的风水,古雅的气息,足可涤人心胸,滤人俗念。

新闻推荐

走村人户排查纠纷促和谐

近日,歙县人民检察院根据黄山市委政法委部署的“千名干警进万家,化解矛盾促和谐”活动精神,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过年之际,抽调70%的干警,分别由7名党组成员带队,深入3个乡镇30个行政村,走村入户开展...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