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村医“空白” “播撒”健康“种子” 市二院驻村医生:大山深处的健康守护者

江淮晨报 2020-06-30 07:16 大字

背着药箱,张建穿梭于贫困户家,风雨无阻。

王林给村民备药。

王林给村民送药。

王林指导村民用药。

市二院送来一批新的药品。

何迎冬在整理村民健康档案。

村民排队等待何迎冬测血压。

张建和徒弟一起给村民看病。

“有事随时打我电话。”张建对陈福生说道。

黄山,峰峦叠嶂,巧石林立,崎岖险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这里“绘画”成一片山水美景的同时,也给生活在这片山区村落里的人带来了些许不便。其中,看病难,是村民们的一大困扰。

2019年,安徽省针对全省68个村医空白村,开展健康脱贫“百医驻村”专项行动,选派了113人到村医空白村驻点帮扶两年。其中,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名优秀的医生来到了黄山,“驻村”近十个月,他们和这里的村民已经“打成了一片”。他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百姓看病的困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带来的医疗方法和健康理念,像一颗种子,在一个个曾经的“空白村”中开始生根发芽。

王林:被“大山”改变的接电话习惯

东亭村,位于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西面,距离县城18公里。一年前,在这里居住的2200余名村民,无论是看病还是买药,需要去十几二十里外的镇卫生院或搭车半小时去县里。不少人因为觉得麻烦,对于一些“小病小痛”,常常“忍忍就过去了”。而如今,村里每个人都知道:“身体不舒服了,找村里王医生!”

村民们口中的王医生,是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生王林。2019年8月,他加入百医驻村专项扶贫行动,来到了东亭村。6月22日一早,王林的村卫生室里就挤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

“最近是不是又抽烟了?别再抽了!酒也要戒了!平时多运动!”看着刚刚对自己还和蔼可亲的王医生在给自己测完血压后,表情瞬间“晴转多云”。今年48岁的东亭村村民黄灶府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挠了挠头说,“最近确实没忍住,一定注意一定注意。”

端午节前夕,医院又送来了新的一批药品。这些药品是王林根据村里病人的需求,向医院申请的,药物费用由医院承担,村民不用花钱。上午做完诊,王林匆匆扒了几口饭,就把药物放进小车的后备箱,然后开车出去了。

“毕阿姨,毕阿姨!我是王医生,你的药来了!”刚进小院,捧着药的王林就像“报喜”似的“招呼”了起来。看到是王林,年近60的毕春玉喜笑颜开。“王医生经常来家里给我看病、送药,每次看到他,我心里就感觉很踏实。”毕春玉对一旁的笔者说道。

“这家是个贫困户。毕阿姨有慢性中耳炎,之前做了两次手术但没有根治,现在还经常会流脓,我就给她拿药先治疗。”王林介绍,毕春玉的老公有智力障碍,儿子做养殖,但这两年产业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村里在经济上给予了她们很大的帮助,他作为村医,在用药费用上也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减免。“等毕阿姨的身体调养到能够下一次手术时,我准备带着她去市二院进行治疗。”王林说。交代完用药事项后,王林又开着他的小车,赶往下一家送药……

“驻扎”东亭村近10个月,2200多村民中哪些人患有慢性病,哪些人药品快用完了,哪些人不能抽烟、喝酒,哪些人经济困难需要多加照顾,王林心里“门儿清”。在初次诊疗时就记下他们的电话,日常主动随访,王林成为这2200多名村民共同的“私人医生”。不仅给村民治病开药,王林还担任着齐云山镇的乡村治理信息员、宣传员和调解员。不忙的时候,王林还常常帮助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一起种菜、采茶。“以前因为工作比较忙,我几乎从来不接陌生电话。现在,只要瞧见是黄山的来电,我都会立马接。”王林说。

何迎冬:没有上下班时间的“隔壁医生”

2018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主治医师何迎冬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彼时,电视里正播放一则医生驻村的新闻报道。何迎冬看后,心里有些“痒痒的”。他和一旁同样在医院工作的妻子打趣,“老婆,咱们要是也有机会参加驻村活动就好了,到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去!”令人惊喜的是,时隔不到一年,安徽省“百医驻村”行动的消息就传到了市二院,何迎冬第一时间报了名,并如愿成为一名驻村医生。时隔数月,何迎冬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激动之情。

何迎冬驻点的地方是黄山市休宁县五城镇小贺村,该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险。从镇上前往,需要驱车“盘山”十几里才能达到。一道道狭窄的“发夹弯”,更使得这里1300多名村民看病难上加难。因此,来到这里以后,何迎冬就一直住在村里的卫生室隔壁。

通过几天与村民的交流,何迎冬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由于该村长期没有村医,村民们健康意识淡薄,再加上交通不便,许多人得了慢性病轻易不会去看。“这城里,通常是病人找我们,现在,我要找病人。”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何迎冬经常背着健康体检一体机,穿梭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进行健康普查。

听不懂方言,何迎冬就从村委会找了一名“翻译”,跟着他一起去;有村民不信任,何迎东就多去一次、再去一次,多与村民们沟通……“这里的人好吃咸,养成了长期的饮食习惯,因此,许多人其实都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但是不少人觉得自己平时能吃、能喝、能干活,身体没毛病,就更不愿意看病吃药了。我就一次次上门和他们做思想工作,并且举一些村里的反面实例,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这些疾病的危害。”

就这样,何迎冬在“找病人”的几个月内,不但摸清了村里人患病情况,为村民建立和更新健康档案,更让村里人熟悉了他这张面孔,并逐渐地认可了这名城里来的何医生。“现在看病太方便了!以前下山瞧病,要花1个小时,现在只需10分钟。”村民许友爱说。

因为在村子里面,何迎冬是没有所谓上下班时间的,有村民半夜来敲门或者打电话,是常有的事。“我每次都会告诉村民,我就住在卫生室隔壁,有什么样的问题,随时都可以找我。”有天晚上大半夜,村民汪小明腹痛难忍,敲开了何迎冬的房门。何迎冬立马从床上爬了起来。凭借多年的经验,他很快初步判断出汪小明得了泌尿性结石,并立即帮助联系上级医院说明病人情况以进一步诊治。

何迎冬的书桌上摆着一张全家福的照片。“我离开家的时候,女儿二岁,现在已经三周岁了。”何迎冬说,由于路途遥远,他平均两到四周回家一趟。今年抗疫期间两个月才回了一次家,每次从家返程时,小女儿总会抱着他的腿不让他走。“女儿还小不懂事,但等她长大了,我会告诉她,爸爸曾经亲身参与了国家健康脱贫伟大工程,我想,她一定也会为我骄傲的。”何迎冬说。

张建:背着药包穿梭于贫困户家的“常客”

同样位于五城镇的长干村,所辖人口1600余人,这里有着135名贫困户。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张建就在这里“驻点”,“这里的贫困户较多,很多都是因病致贫,保障他们的日常健康,是我平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提到村里的贫困户,90岁的老太刘排囡,是最让张建放不下的人之一。今年,由于脑梗塞,刘排囡在县医院里住院治疗,回来后,半身不遂整日躺在家中。她虽有两个儿子照顾,但张建每次巡诊,总是要去一趟,看看老人家的状况。

刘排囡的家住在半山腰,由于山路窄,每次前往,张建都需要先骑上几公里的电动车,再步行20分钟左右。为老人家听心率、测血压,问问有什么生活上的需要,每次前往,张建都希望能为老人家多做一点事情。对老人的两个儿子,除了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日常护理外,张建还常向他们普及疾病预防、医学健康的知识。“对于有患病潜在风险的村民,我要希望通过对他们的健康指导,帮助他们‘防患于未然’,不再因病致贫。”张建说道。

除了日常随访,张建还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了每一位贫困户。每次随访结束,张建都会再三叮嘱他们,“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今年5月某天,村民陈福生的小儿子突发头痛,打电话给张建。张建立马放下手中的事,背上药箱骑车赶往。在进行了一系列治疗后,小儿子的头痛终于缓解下来。张建介绍,陈福生一家四口人都是贫困户,陈福生和他的老伴以及家里的小儿子都患有高血压,小儿子更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导致半生不遂,已经在轮椅上坐了10年了。

“这里路太难走,我俩年事已高,小儿子又行动不便,去镇上看病特别麻烦。张医生来了以后,三天两头往我们家跑,给我们免费测量,帮我们拿药。我不知道张医生什么时候会离开这,但如果可以,我希望他能一直在这。”陈福生说。

实际上,陈福生完全不用担忧,因为此次安徽省健康脱贫“百医驻村”行动的医生,除了要承担村医职责外,还有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提升乡村基层医疗的总体水平,并起着“传帮带”的作用。如今,张建就带着一位徒弟,每次坐诊、随访,都会跟随在张建身边。对于长干村村民的健康状况等,张建的徒弟和他一样,熟记在心。与此同时,张建、何印冬等医生,会定期前往所在的镇上及县里,举办健康讲座,一方面向这里的居民普及健康知识,同时在专业领域上,帮助这里的医生提升技能。

“我的初衷,是在做好村医的基础上,希望能通过传帮带,将村里的卫生室长久地延续下去,更好地守护这一方百姓的生命与健康。”张建说。

临近傍晚,张建的卫生室还不时有村民前来,有些来瞧病,有些来“聊天”。笔者着实不太听得懂方言,但依稀从对话中辨认出“少吃盐”“别吃辣”“打电话”这些“高频”词汇。在这座小山村,健康的理念,由张建带来,从卫生室“出发”,正逐渐走进村民的心里。

朱沛炎 胡小丽 刘畅司晨/文 卓旻/摄

新闻推荐

实施“六个一批”助力产业发展黄山市非遗保护传承有声有色

本报讯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2日,记者从市文旅局了解到,黄山市非遗传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保护利用相得...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