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六个一批”助力产业发展黄山市非遗保护传承有声有色

黄山日报 2020-06-13 07:28 大字

本报讯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2日,记者从市文旅局了解到,黄山市非遗传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保护利用相得益彰。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8年设立以来,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与群众的保护积极性,非遗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及传承人队伍得到迅速加强与完善。目前,黄山市已公布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传承人。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项,省级63项,市级127项,县级20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市级479人,县级390人。安徽省文旅系统更是启动濒危项目抢救工程和60岁以上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程,优先对实验区内项目和传承人实施,目前已完成全部国家级及30项省级非遗项目采录和部分传承人采录,形成电子档案。

自2009年起,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加强对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进行修复,既很好地保护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徽州四雕、徽州楹联匾额等一系列代表性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诸如徽州祠祭、徽剧、徽州民歌、目连戏等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进行了良性修复。为了扶持传统技艺开展生产性保护利用,在文化和旅游部、安徽省、故宫博物院的指导下,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协调下,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分院、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大力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围绕实施“六个一批”(设立一批非遗生产展示销售区,形成一批非遗知名品牌,挖掘一批非遗传统技艺,打造一批非遗传习基地,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才,开展一批非遗宣传交流活动等),重点扶持了歙砚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徽州三雕、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利用。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目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一批非遗职业教育实体兴起,其中休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休宁德胜木工学校)和安徽省行知学校两家非遗传习基地等,通过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专业传承人才,形成老生带新生的“小先生制”,培养非遗特色人才。

与此同时,黄山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还与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对接,为非遗传人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其理论与技艺水平。

据介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众多非遗项目为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比如黄山市结合非遗项目与部分传习基地为中小学生制定相应的研学课程,有徽州三雕、徽墨、歙砚制作技艺、新安画派、徽菜、绿茶制作技艺等等,推动研学旅行成为全市旅游“品质革命”的重要助力,成为黄山旅游再出发的亮丽名片。目前,保护区找准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优势,做好定位,通过古建筑保护工程,修复文化生态空间,通过“非遗+民宿”、“非遗+节庆”活动、“非遗+博物馆”等形式带动一方经济增长。如歙县雄村的《跳钟馗》、徽城镇的《婚嫁》、新安江山水画廊的《绵潭戏》,祁门县历溪村的目连戏等,都已成为各自村落的品牌旅游项目。

接下来,黄山市将力促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融为一体,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力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姚大盛

新闻推荐

竹海深深绕舍青

□洪波徽州群峰间,竹是最常见的,有竹相邀,青翠欲滴,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超脱世俗的竹子,历来被喻为君子的化身,文人...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