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小时风雨兼程,绍兴红良铸业的首趟复工包车满载着“娘家人”的暖意与关怀,从安徽休宁驶回了厂区 【战“疫”群英谱】工会主席一路“护驾”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3-30 05:36 大字

阅读提示

复工复产,企业普遍缺工,更缺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为了让11名异地老职工回厂,企业申请“定制包车”并获批准,工会主席韩险峰随车前行。

大雾、暴雨,16小时风雨兼程。

2月15日21时,浙江绍兴红良铸业股份公司工会主席韩险峰将11名从安徽休宁接回的员工带进厂门,安顿好生活。这一刻,韩险峰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包车往返这一路走得很辛苦,但为了公司能够正常复工,一切都值得!”

红良铸业位于绍兴柯桥区漓渚镇,是首批复工企业之一。当时,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手不足。因为疫情防控,占职工总数三分之二的近100名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按时返岗,这其中就有10多名安徽休宁籍员工。韩险峰告诉记者,他们大多是老员工,有的在公司已工作了2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傅,生产线上少不了他们。

公司在接到复工通知后,第一时间即向有关部门申请“定制包车”赴安徽接员工返厂并获批准。2月15日,绍兴首趟企业复工人员“定制包车”发车,53岁的韩险峰接过了这一任务,随车接人并随时解决路上遇到的问题。

凌晨5时,韩险峰往包里塞了两碗方便面,便匆匆随车上路。车子刚开到杨汛桥高速路口,就被告知因为大雾,暂时封道。焦急地等待了1个多小时后,终于可以继续赶路了。9时多,包车顺利到达休宁高速出口,卡点值岗人员给出了两个选项:一是原路返回;二是接人可以,但车辆不能通行,需要被接人员自行来到高速路口。

这11名员工住在休宁县板桥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通向山村的是一条狭窄的盘山公路。这条山路行车都得1个多小时,在没有公共交通的情况下,让员工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完这条山路难以想象。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休宁突降暴雨,徒步行走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韩险峰决定,服从卡点防控管理,同时立即向漓渚镇政府反映情况,由镇政府与休宁县政府部门协商,请求休宁的支援解决难题。

时近中午,韩险峰和随行人员在路边小店要来热水,吃了碗泡面充饥。“公司复工等着这批老员工,既然都到休宁了,不能就这样无功而返。”韩险峰对司机说,其实他也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不能放弃。两个小时后,协商终于有了结果,复工包车被同意放行。在村口,11名员工坐上了复工的包车,马不停蹄踏上回程。

“偏僻山村,人烟稀少,对于疫情防控相对比较宽松,见到他们时,几乎没人戴口罩。”好在韩险峰早有准备,随身携带的包里,口罩、消毒液、体温计一应俱全。

回程的车厢里,韩险峰的复工防疫第一课开讲了,小到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体温的测量,大到企业的防疫管理制度、车间作业的科学防范……5个多小时的行程里,韩险峰不厌其烦地讲解疫情防控要点。他说:“当好职工的‘娘家人’,首先得当好职工生命健康的守护人。”

21时,在经历长达16个小时的风雨兼程之后,首趟复工包车载着11名一线员工,也载着“娘家人”满满的情怀,徐徐驶入了厂区。

第二天一大早,韩险峰顾不上舟车劳顿,挨个走访了一遍返岗职工,“看到他们身体状况、精神状态都挺好,我也就放心了。”

新闻推荐

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大连村 奇!毛竹变异如龟甲

本报消息记者赵天彪通讯员胡威文盛红兵报道3月22日,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大连村的村民吴春久到自家茶园旁边的竹林中挖笋时,...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