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脚:鱼戏芭蕉溪水间

黄山日报 2019-09-02 05:23 大字

□汪红兴

甫入村口,只见灵远祠两侧路旁,栽种着高低错落的芭蕉树,像是热情的迎宾员,欢迎着远方客人的光临。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愈往前走,小桥流水人家间,村中石板路两侧,芭蕉树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浓阴匝地,高达三四米的芭蕉树像是穿着一袭华袍,几乎将在绿树丛中的人遮没,满眼翠绿,绵延800多米,直至村尾人字瀑前。这绿色仿佛流进了我的心坎。

好久没下雨了,但小溪依然淙淙流淌,似拨弄着古老的琴弦。那临溪而筑的一个个鱼塘,数百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心字形的、葫芦形、琵琶形……像是一个个聚宝盆,清凌凌的溪水,从出口入,轻轻地打个转,画出粼粼的涟漪,又从出水口溢出。常年保持在20℃以下水温的溪水中,乌黑发亮的草鱼、红艳透亮的鲤鱼,在欢快地游弋着。每一口鱼塘的标配,几乎都是一簇或几簇芭蕉。有的几株,有的几十株。那一株株硕大的芭蕉叶,就像是一队队列兵仗剑而舞,又像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吹散了外面的暑气,掩映着村中粉墙黛瓦的房屋,夹杂着一些古老的爬满藤蔓的石头屋或树皮屋。芭蕉是画家的尤物,有芭蕉相衬,似乎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幅浓淡相宜的水墨丹青画。

在这里,暑气退却,凉意阵阵,清风送爽,跟山外的热浪滚滚迥然不同,仿佛两个世界。

这座躲在皖赣交界大山褶皱里的山村,是避暑写生的好去处。全村像条鲤鱼。80多户240多人挤挤挨挨,一条小溪将村庄一分为二。四周全是高山峻岭,山的那边是曾经同属徽州而今隶属江西的婺源。村子附近的最高峰六股尖是新安江源头,海拔1629.8米。古村名似乎反着叫,“平源”,如今平民化,“岭脚”,就是平鼻岭山脚之意,属休宁县,为中国传统村落。

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是这里的金字招牌。山泉汩汩,家家户户都有石砌小鱼塘,这里的鱼金贵,以前都是新上门的女婿送给丈母娘的礼物。现在,有了个好听的名字,泉水鱼。而且,这养鱼系统现已跻身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岭脚村在徽州寂寂无名,没有雕梁画栋,没有出过大文人,但村人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芭蕉,是有来头的。这跟养鱼有关。芭蕉生长快,叶面大,一身都是宝,根茎叶均可入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一是很好的鱼草料,同时有药用价值,一旦鱼儿偶有微恙,胃口不佳,投点芭蕉叶,第二天就活蹦乱跳。另外芭蕉春夏秋三季,因为枝繁叶茂能遮挡烈日,而冬季一夜风霜,叶子便会落却,鱼塘能晒到太阳光,这样就确保了鱼塘水温的恒温,悬殊不大。就这样无意栽蕉蕉成荫,小小村子有数百簇芭蕉,俯仰皆是,成为一大特色,是名副其实的“徽州芭蕉第一村”,连同泉水鱼、苞芦松,成就了“岭脚三绝”。

是夜,入宿溪畔“枕泉居”农家客栈。老板老张热情实在,现场宰杀泉水鱼,一鱼三吃,农家地道做法,满满一桌,鲜嫩玉滑,汤浓味美,令我们大快朵颐。

入夜清风入室,溪水环佩,寒意抚面,无需空调,盖上小榻被,一觉到天亮,很久没有这样酣睡过。

山中一夜雨,处处挂前川。在这样原生态的山村中,倘在烟雨迷蒙之际,穿梭在小巷里,驻足在小桥上,徜徉在古道上、鱼塘边,心静如水,听流水声,欣赏那芭蕉的一袭华盖,听那雨打芭蕉声,吧嗒、吧嗒……绵延而悠长,一夜到天明。

新闻推荐

幼儿园放假,费用该不该退?

■本报记者胡明兵“幼儿园说放假就放假,搞得我们家长被动就不说了,我们要求退钱,老师还说不行。幼儿园放假期间的钱难道...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