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听他们讲述徽州乡村故事

黄山晨刊 2018-02-07 14:51 大字

□记者舒俊文/摄

2月3日下午,徽州的声音从别致的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村史馆里传出,以“不忘初心,振兴乡村”为主题的故园徽州2018新春盛典正在这里举行。跟一般的年会不同,此刻没有歌舞助兴,而是采取“对话徽州”的方式,由6位讲述者通过亲身经历叙说发生在徽州乡村的故事。

A

分享策展过程,凝聚故乡情愫

第一位讲述者就很特别,他就是琶村村史馆的策展人何帆帆。“‘耕钓至乐地,做出大文章\’是我们在做馆过程中的一个提炼。用什么样的设计语言来表达村史馆的内涵?我们选择尊重每一段历史痕迹,修旧如旧,发挥老物件的综合展陈作用,像很多场馆老物件都是作为展品出现的,但我们看到这几根柱子上的灯都是定向征集来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台灯,有的是机床上的灯具配件,重新运用到这个空间。我们不仅仅是物品的整理、陈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方志的二次诉说,而是以一个小型精品博物馆的理念来打造村史馆。最终呈现的是村民的笑容,关于故乡的情愫至此(在村史馆)凝结。”何帆帆生动地讲述着琶村村史馆的前世今生,分享他策展的过程。

在北京上海生活了六至八年的时间,回到徽州,跟乡村打交道,他觉得最大的心得是“要掌握新的方式方法,同样要把握乡村和当下的审美工艺。在呈现方式上首先让它形成乡村逻辑,不是用城市审美形成城市逻辑,站在文化的所谓高点上来改造乡村或重塑乡村,而是始终在乡村里找属于乡村的审美和乡村的逻辑,然后以现代化的方式做一个呈现。”尽管何帆帆是个80后,但朋友们都叫他“何老”,只因他性情稳重,学养丰富。正是有这样一些愿意从事乡村工作的年轻人,才让人看到了振兴乡村文化的希望。

B

游走乡村,无问西东

若干年前,休宁县有一所学校,叫平民学校,有一位慈善家出钱把全县偏远、贫困家庭的孩子集中到县城的这所学校受教育、学做人。当天,原休宁平民学校校长张晓琳来到现场,讲述当年平民学校践行陶行知生活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及她的家族先辈在乡村行医、从事教育的故事。

“新安名医程六如,是我丈夫的爷爷;我是西溪南人,不过是移民到西溪南的,祖籍在歙县漳潭,那儿有很著名的三潭枇杷,其中有一个品种叫‘光荣\’,就是以我曾祖父的名字命名的,跟‘大红袍\’齐名,现存的三潭枇杷将近20种,大红袍和光荣枇杷占总产量的80%,光荣枇杷是由大红袍实生种子播种选育的优良品种;还有平民学校,从开始的32个孩子,到最后2009年的163个孩子,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和‘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校训对学生施教。我觉得他们在乡村里都做着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张晓琳现在做的还是和乡村教育相关的行知(长江)生活教育暑期学校,她用“传承精神,游走乡村,向下扎根,无问西东”来概括自己的追求,她的讲述有传奇,有情感,也有乡愁,从她的乡村家族故事中可以折射出徽州的历史。

C

从城市回归,记录乡土变迁

乡土,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旷世哀愁。当下,就有一些年轻人,愿意真正走入乡村,用心倾听、触摸乡土的温度。

祁门大成茂号大掌柜汪海峰讲述的“我的走山日记”被誉为最接地气的记录。《彭龙挖葛人》《再走冯家顶》《八百年前一盏茶》《独走滴水崖》……每一次走山都会让这个年轻人有所触动,从而留下文字、图片的记录,继而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在讲述的过程中,PPT停留在一幅图片上,那是他在走山过程中遇到的一位剖路老人,“从历口到闪里文堂桃源的古道,早已失去主要的交通功能,平常只是砍柴采茶的路,却有一位村中的老人常年自发去砍山剖路。村子里平常几乎没有年轻人,这些公益的事,只能是老人默默地坚持。”谈及为什么走山?为什么记录?他的回答很清晰,“我喜欢去户外看风景,喜欢行走时的观察,体验不同的东西;做茶需要了解茶园,了解茶园的区域特征、山场气候、地理环境;记录是为了留存,在现代互联网时代更好地传播;与伙伴们一起走山,在走的过程中可以聊到关于茶关于其他很多事情的想法,我的很多灵感都来自于路上;我们的行走,还会影响到村民对茶对家乡物产不一样的看法。”在他看来,年轻人扎根山区对振兴乡村很重要,而他也希望用走山的方式“望风景,聊所见,记有思;与人谈,学有得,录平常。”

自言有些“二”的汪俊卿同样也是一位乡土记录者,而他之所以被定义为“非典型90后返乡青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我的同学圈里我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我所喜欢的东西他们都不喜欢”。汪俊卿是祁门西乡人,从上海毕业后在西北待了三年,今年才返乡,而他讲述的主题也有些特别,是有关和尚唱经的思考。“在彭龙村有一位在家和尚名叫莫和尚,‘正月怀胎如露水,桃李开花正逢春……\’这是他唱的一首民谣版的《十月怀胎唱词》,他都是用当地的方言唱出人间的疾苦众生和操劳的人们。他原先是帮别人凿刻墓碑的,后来自学念经唱法,他的师傅只教他一遍,他就学会了这些。”记录和尚唱经在当下又有着什么现实意义?汪俊卿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民俗传承需要抢救,“这些如果再不去记录的话,可能会消失掉,它是一个历史的活化石。”

D

乡村再造,文化是灵魂

最后一组讲述者是徽州营造学社发起人“蜻蜓”和“顺其自然”,他们通过2017年在黄山区做的几个乡村改造的实践活动,讲述了乡村再造规划的徽州营造故事。

“田园是特色,产业是基础,综合是关键,文化是灵魂。”讲述者“蜻蜓”用这20个字提炼了乡村再造焕发生命力的精髓。他进一步解释说,“最终乡村改造要回到田园、风味,不能把它做成城市化的改造,最重要的产业是基础,没有产业的村庄是生存不下去的,把这些产业的点通过一个链条串连起来,这是非常关键的步骤,要从村庄里挖掘文化、历史,让村庄重新活起来。”

六个人,五个主题,两个小时的讲述,让听者受益匪浅。黄山市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负责人“丑禅”表示,“对话徽州”已经举行了三届,想通过这些亲身在做和徽州文化有关,和徽州乡村、徽州建设有关的人,而且是一些接地气的人,让他们来说一说,他们怎样来到徽州、扎根徽州,为徽州做了些什么事情,通过这种比较草根的方式展示这些人的风采。“这些年来我们也举行了‘徽州文化新锐人物\’的评奖,以民间的方式推选出真正为徽州文化做事情的人物,还评选了‘徽州十大名人故居\’等。故园徽州作为一支民间的文化力量,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他希望通过这种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徽州,了解徽州乡村发生的事情,激发更多的人来关注故土家园,为振兴乡村做更多的实事,做更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专业化职业化黄山市下气力打造社工人才队伍

□记者舒俊晨刊讯近年来,黄山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去年底,为进一步加快黄山市暨屯溪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满足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发掘和培育具...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