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郑国跃:寻觅家乡根与魂

黄山晨刊 2017-11-06 14:14 大字

□记者舒俊

53岁的郑国跃是某战区的局长,他的家乡在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葆村。与人谈起,他总是热情邀约大家去转一转。

文化底蕴

与教育分不开

“原先还真没认真想过村里有哪些文化底蕴,离开家乡几十年,蓦然回首,所谓底蕴就是儿时司空见惯的那些人和事。”郑国跃这次回来听说竦塘正在打造教育村,越发觉得自己能走到今天与自己接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五年级前都在葆村小学读书,记得村小是一所新建的学校,教室、活动室、操场、老师宿舍一应俱全。”他还清楚地记得,长辈教育下一代总是念叨“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老师也格外尊重。那时农村小学老师自己不开伙,都是在各家轮流吃饭,老师吃饭那家的菜一定比平日里丰盛多了的,乡亲们都会把平日里舍不得的好菜端上桌。“当时有一名同学家长不知为什么,想让孩子退学干活挣工分,生产队长亲自上门,把家长狠狠训了一通,说,小孩子就是要上学的,不上学将来干什么?那位同学最终得以继续上学。”

从小接受

正确价值观

“父亲大学毕业,母亲初中毕业,在当时绝对是高学历。父亲在休宁工作周末才回来,母亲一人在家操持,照顾我们三兄弟,还要上工。放学后,我和弟弟就在米缸盖上写作业。母亲家里家外忙,不可能盯着我们,只偶尔问一问作业写完没有。她所做的,就是无论多忙多苦都咬牙自己顶着,让我们读书,无形中向我们灌输一个价值观:小孩子就得好好读书,好好读书就是好孩子。”郑国跃说,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来自父母,还来自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

“一到寒暑假,孩子们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小伙伴们干得特别欢。村民们也不知从哪学来的才艺,会唱个京剧黄梅戏什么的大有人在,从小也让我们受了点艺术熏陶。学校条件虽然比不上现在,但老师手里的那些小人书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口。”郑国跃说,晚上去村里人群集聚的地方或生产队记工分的场所听老人们讲故事,是他们的文学选修课,在这里他们学到了立身做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教育为重

是故乡的魂

郑国跃的母亲黄胜利也是竦塘人,她眼中的这个长子从小就很懂事,不怕吃苦,寒暑假回家都参加生产队劳动。“都说‘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没有文化是不行的。虽然我们家当时经济比较紧张,但还是坚持供三个孩子读书。老大考上国防科技大学,老二考上省财校。”说起这些,73岁的黄胜利很欣慰。

四十余载光阴弹指一挥间,儿时的记忆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郑国跃的梦中。“几回回,寻觅故乡,想要找出它的根和魂。长辈天天念叨的话自然就冒了出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仅仅是老一辈教训子孙的口头禅吗?这仅仅是普通百姓改变家庭命运的期待吗?这仅仅是农家子弟唯一的走向更大天地之路吗?”郑国跃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看来,这是徽州程朱理学开风气之先的精神坐标,是徽文化千百年传统数十代传承的知识土壤,是延续至今教育为重人才辈出的不朽丰碑。这,正是故乡的根和魂。

新闻推荐

休宁彩民6元“博中”大乐透33万

体彩大乐透用其大奖大、小奖多、奖池资金丰厚等优势吸引着众多新老客户参与购买。据统计,中国彩市每十个千万大奖有七个来自大乐透。黄山市休宁县的杨先生是大乐透的忠实购买者,每期投注金额不算多...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