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叶新农出自黄山的航发专家

黄山晨刊 2017-08-14 14:17 大字

叶新农(左)与父亲在一起(照片由叶新农提供)□记者舒俊

他是航空发动机博士,他参与发动机引进谈判,一次为国家节省数千万元;他参与研制的发动机,填补了我国批量生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行业空白;他领军突破的12项关键技术成果,解决了航空动力保障一系列难题;他在行业内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百度“叶新农”,就可以搜索到这位航空发动机专家的相关新闻报道。但鲜为人知的是,叶新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黄山人,他的家乡就在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郑村……

A

回忆童年,郑村重视子弟教育

8月3日下午,记者如约来到叶新农在徽州区岩寺镇的家中。51岁的他身材颀长,穿着一件简单的白T恤,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言谈举止温文尔雅。

“现在从西安回来有飞机、高铁,很方便,我每年都回来,这次休假3天。”简短的交流后,我们直奔主题,这也是叶新农首次在媒体面前谈及他的父亲——一位终生从教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时光回到40前,也就是上世纪70初,当时叶新农在郑源小学读书,父亲叶锡祺也在该校任教。“那时候学校里有几十个学生,受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乡村教育抓的比较正规,老师要求也很严谨。我读到小学四年级,语文、数学、音乐这些课都有,学校里除了教学、劳动,还有文艺演出,应该说在那个年代还是比较丰富的。我还参加过文艺表演,就是现在叶氏宗祠那个小戏台,很简单的表演,情景剧、三句半,在那个没有其他文化生活的年代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是很快乐的。”五年级时,叶新农转到竦塘小学就读,在西溪南中学上初中,1984年屯溪一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航空工程,后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在西安航空部门工作。

郑源小学的首任校长叶锡纯跟他父亲同辈,两家是本家。“郑村先辈都是徽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特别重视子弟的教育,特别讲究耕读传家,很多子弟从小就读书,这是传统。人民大学教授叶裕民是我父亲的学生,她的父亲叶宗周是郑源小学第二任校长,她的爷爷在德国留过学,出生在这么偏僻的村庄还能够走那么远,可见诗书传家是一种风尚,她奶奶也是个文化人,是休宁万安的大户人家。”郑村出文人,仅叶新农知道的就有原歙县教育局长、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叶春瑕,他的叔公叶云啸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邻村的梧竺源也有很多人在外功成名就,如汪裕安是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上世纪50年代留苏学者,一家有四人是清华大学毕业。

B

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满父爱

叶新农的曾祖父叶光钧是前清秀才,废科举后,第一批接受新学堂教育,从安庆师范学校毕业,上世纪30年代在黄山风景区建设委员会任职,参加过黄山风景区的建设,在休宁中学当过老师,解放初去世。叶锡祺休宁中学毕业,上世纪50年代考入徽州师范,毕业后一直从教。

“我父亲说他跟‘9’有缘,1959年参加工作,1979年入党,1989年子女都考上大学,1999年从西溪南乡教委副主任岗位退休,期间先后在深渡中学、王村中学、潜口小学、郑源小学、西溪南中学等中小学任教,去年因病去世,享年77岁。”父亲给叶新农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工作尽心尽责,对三个儿子的教育也花费了大量精力。“现在重看从家里找到父亲当年写给我们的书信,非常感动,他白天忙完工作,晚上还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操心我们的教育和成长,有的一封信八九页纸,写的非常工整,句句都渗透着对儿子的爱。”说完,叶新农拿出一个信封,那是1988年父亲写给他大弟叶新民的,当时父亲在西溪南中学任教,大弟在屯溪茶校读书,学习上受到一些挫折,叶锡祺在这封信里既是父亲又是老师,将学习的规律和自己教学的经验一一道来。记者注意到,这封信足足写了10页纸,字迹工整,满满父爱跃然纸上。

读罢父亲写给大弟的信,叶新农感叹父亲对儿子是如此的关心,连小学五年级的事都记忆犹新。叶锡祺特别重视教学心理,他在信中说,“作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在命题作文时作文题目很要紧,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作文指导上要善于启发诱导……”这封情真意切的书信鼓励叶新民不光在学习上要树立信心,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对自己不正确的看法,要自尊自信。一年后,叶新民考上北京农业大学,现在市委市政府信息办工作。

C

无限思念,言传身教影响后代

1973年,西溪南公社要组建西溪南中学,任命叶锡祺为西溪南中学第一任校长。今年4月,在其周年祭前夕,他的表弟胡亦群专门写了一篇回忆文章。

文中这样写道:“1973年,他受命创办西溪南中学,校址是村外破旧的老祠堂。当时条件非常差,要钱没钱,要物没物,几乎是白手起家。他带着十几个同事及学生,到附近的丰乐河里拣鹅卵石砌院墙,带人到山里买原木,几十里路运到场地,锯成木料搭房梁,并亲自挖泥、踩泥、和泥,事必躬亲。校舍建成后,他和同事们在简陋的处所办公,潜心探索,严格管理,经前后几任校长及教职员共同努力,硬是将一个破旧的祠堂办成了一所全县有名的农村初中,毕业后考上中专、重点高中的学生数量在乡中学中多年名列前茅,使大量的乡村孩子获得了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乃至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对叶锡祺来说教育是头等大事,他觉得只有受过更好的教育,才能有机会走出去,才能眼界更开阔。“父亲做事非常认真、严谨,对我现在的工作影响很大,他非常敬业,当了一辈子老师,非常热爱这个职业。他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后人,大弟在茶校当过老师,小弟安徽师范大学毕业,我的堂弟、堂妹、弟媳中有4人是当老师的。在那个年代,当中学老师工资很低,妈妈务农,家里供三个孩子读书,非常艰苦,他一个月45元的工资,给我15元,剩下30元还要供养六七口人,现在想想都不知道家里怎么开支的。但他就有这种远见,他自己成长的年代因家庭经济原因没有能力上大学,他就尽最大能力让我们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我们家,我们村都有这种文化传统,重视子弟的教育,如果不是有这种传统,没有他这种重视教育的观念,可能我们很难从农村走出来。”叶新农意味深长地说,家乡的文化传统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柱。

叶新农的母亲汪正好今年70岁,谈及当年生活上的苦,她直摇头,“我都是在家务农,在生产队养两头猪,挣工分一天才三角四分钱,年年生产队都欠款,粮食都不够吃。可经济上再困难,他父亲说,借钱都要供他们上大学。”

回不去的是从前,忘不掉的是亲恩。父亲离世已经一年多,叶新农至今回忆起父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仍会悲从中来。“您一辈子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桃李满天下。培养儿子您总是舍得付出,四十几元工资您把我们三人送进大学。(一九)八几年一次暑假,您早上四点多起床,骑车带着我和行李,从溪南到城里车站,骑车两个多钟头送我去上学。您顾全大局,待人谦诚。您热心公益,对家乡的建设满怀热忱:村里通电,在承包地里树电线杆时发生纠纷,您站出来协调;村里修建自来水,您深获大家信赖,主持管理集资经费;村里的祠堂,想修复困难重重时,是您为骨干撑腰,排解矛盾,又收集整理资料为祠堂撰文纪事,使祖宗缘源文化得以传承……”这是清明时节叶新农写的一篇《祭父文》,父亲的音容笑貌永远镌刻在他的心底,父亲的教诲让他一生难忘,父亲的美德将是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新闻推荐

扶贫车间进山村

日前,在休宁县山斗乡就业扶贫驿站俊轩日用品就业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工收纳用品。该扶贫车间目前已吸纳7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平均能挣1500元左右。作为市首家就业扶贫驿站,山斗乡就业...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