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法、拉二胡、吹口琴郑村有个文艺范的“酷老头”
□记者舒俊文/摄
在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郑村,有一位文艺范的“酷老头”,老人名叫叶宗山,没读几年书,一辈子在家务农。如今85岁的他,生活却过得很“文艺”:写书法、拉二胡、吹口琴,兴致来了再唱段戏。
7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叶宗山的家,中堂的一幅对联很醒目:“青山绿水景色美,鸟语花香气象新”,运笔遒劲流畅,宽展舒和,这可是叶宗山自己写的。一件老头衫,肩上搭一条毛巾,瘦瘦高高的叶宗山老人笑眯眯地和记者聊了起来。在郑源小学读到四年级,因父亲患病不得不辍学回家,父亲去世时他刚满18岁,身为家中长子的他开始和妈妈一起承担着照顾3个年幼弟妹的重任,“小弟弟叶宗伊是徽州师范副教授,现在退休了,在南京带孙子。”看着弟弟成才,叶宗山比什么都高兴。
叶宗山有5个儿子,现跟小儿子生活。说起公公,小媳妇曹美华那叫一个佩服,“我公公想当年也是我们这一带的名人,敢说敢干,还特别能吃苦。”30多年前,农民买化肥都需要贷款,信用社把钱贷给了养蜂人,农民没钱买化肥、种子,叶宗山知道了,便写信向上级部门反映,结果政府出面解决,很快就拨钱给农民下发了贷款。“以前农村生活艰苦,他带头试种紫李,试种成功后又带动全村种植,郑村200多人一年采了30万斤紫李,我们一家就采了两三万斤,收入好几千元,是种稻谷收入的三倍多,那时候出去打工一天才挣5块钱。他把紫李运到黟县、祁门、休宁等地市场出售,又跑到浙江蜜饯厂推销,后来浙江人都抢着上门收购,之后整个竦塘、坑上都种上了紫李,带动一方村民致富。”听媳妇这么一说,叶宗山也忍不住地说,“有一次,白天从郑村走130里路到休宁流口卖紫李,晚上又走路回来,到家天都亮了。年轻的时候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天不亮上山砍柴,空闲时推着独轮车到屯溪、万安卖柴火,记得有一次挑了200多斤柴走5里路到过塘村卖,连续走了6趟来回。以前确实吃了很多苦,都是肩挑背驮,现在腿不太好,都拄拐仗了,都是那时候路走多了。”说罢,叶宗山呵呵一笑,“好汉不提当年勇。”
生活虽苦,但叶宗山天性乐观,他可以变着法儿给生活增添一些酸酸甜甜的滋味。练书法就是他的一大乐趣,一坚持就是几十年。“我当年在郑源小学的老师施学模,书法相当好,我写字的爱好就是从他手上培养起来的。”老人的房间布置得简单朴素,最多的是书法作品,墙上、床头柜上、写字台上摆了不少,还有不少都卷起来宝贝似的收藏着。“都是自娱自乐,写的好玩。”对于自己的作品,老人很是谦虚。20多年前,每年春节前他都要到休宁县城出售自己写的对联,8毛钱一副,内容都是他即兴或根据他人要求创作的,比如国家提倡计划生育,他就写“计划生育前景好,儿女康乐栋梁才”。现在虽已八十多岁,但他还坚持写字,平时村里人家结婚、过年、做寿都要请他写,他都来者不拒。老人还向记者展示了他写的一副对联:“建设祖国习文武,美好河山兴中华”,这副对联巧就巧在他将小儿子、小媳妇的名字分别嵌入上下联的首尾,“每个儿子我都写了一副送他们。”叶宗山说。
郑村有着浓郁的教育氛围,文化因子已融汇到村民的生活之中。虽然读书不多,但叶宗山酷爱看书,四大名著、民间故事他都有涉猎,书看的多了,他还喜欢讲故事,“读小学时我就对语文、历史最感兴趣,生产队里的人都爱听我讲故事。”吹笛子、吹口琴、拉二胡都是老人自学的,他还喜欢唱一些老歌,一帮票友还时不时地来家里吹拉弹唱,趣味十足。
在老人的影响下,家里上上下下或多或少都遗传了一些文艺细胞,在他们家还有一个延续多年的老传统,那就是每年大年初一都会举办“家庭春晚”,由小媳妇曹美华主持,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表演节目,很是热闹。“我现在身体还好,子贤媳孝,子孙绕膝,心满意足了。”叶宗山知足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利龙报道7月7日,市委书记任泽锋轻车简从,远赴扶贫联系点休宁县璜尖乡督查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长周天伟一同调研。来到璜尖乡,任泽锋先后走访慰问了贫困...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