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祠堂
徽州古建筑有三绝:祠堂、民居、牌坊。单说祠堂,几乎每个村落、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至于分支,更是星罗棋布。我们休宁霞瀛朱氏家族,除了村口的宗祠“敦叙堂”,村里的支祠前后就有20余座。这些祠堂都是在明朝嘉靖15年(公元1536年)以后相继建成的。在此之前,除皇家以外,民间只能有家庙,不允许建立家族的祠堂。直到明嘉靖大学士夏言上奏朝庭,世宗才对民间“联宗祠庙”恩准开禁。于是“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的活动才像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明世宗对民间祠堂的开禁,无疑是一次民族文化、宗族信仰的解放和促进。
据家谱史料记载,开禁不久,霞瀛朱氏家族就成立了敦义会,专题研究建祠之事。但由于当时资金、选址等未曾落实而搁置。
直到60年后,万历丙申(公元1596年),由于霞瀛子姓外出经商,逐见效益,于是慷慨解囊,捐款献银。数年后,共集资白银3500余两及各类物资。建祠安神,水到渠成。此时宗族祠首再次成立宗义会,多次集众议事,严密组织,精心选址,鸠工庀材。并设总督、财务、调度、施工、杂役等部门分工负责,竭尽全力,终于在万历丙辰(公元1616年)开工建设,四载而就。正如《续理宗祠小引》中所言:“幸邀祖宗在天之灵子姓乐助囊夹之资二三人盟心以率群心而群心翕然咸为振奋自八月鸠工十二月鼎建不停工作者四载方得告成。”“奠安神主六百二十五位”。
我们不知道经过了60年之后,这“二三人盟心以率群心”的人都是谁?每人又捐助了多少?也许是几代人经商的积蓄。史料上没有记下他们的名字,也没有记下捐银的数字。但我们知道当时全村男丁546人,以此计算,每个男丁平均六两多银子(当时一两银子可购买380斤大米),3500多两银子数目不小,来之不易。他们背井离乡,省吃俭用需要多少年!“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结婚未满月,出门二十年。坐船下杭州,一个咸鸭蛋。个中艰辛苦涩,鲜为人知。我小时就得知,抗战之时,家族有长辈在汉口开当铺,被日本鬼子炸毁,财产毁于一旦,人也被吓出了精神病。
但他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诚信笃志,为徽商增光添彩,为家乡竭尽孝道。数百年来,子孙繁衍生息,支系延绵壮大,先祖又不惜重金,修桥铺路,建祠立庙,此后仅各房支祠,就有数十之多。祭祀未曾间断,香火日益兴旺,虽经天灾匪祸,风雨如磐,但“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追远报本,莫重于祠”的宗族观念始终不渝。直到我记事时,先祖留给我们霞瀛朱氏家族子孙的依然是一个占地20余亩的敦叙堂和遍布村舍的各房支祠。
敦叙堂坐北朝南,矗立在村口霞山之麓,率水之滨。前有罗汉水声之景,后有大圣探梅之美。飞檐雕栋,粉墙黛瓦,宏伟典雅,美轮美奂。
门楼上的匾额,“敦叙堂”三个楷体金字,依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敦:敦厚诚信,叙:评定次序。家族始终以敦厚诚信的祖训家规教育子孙,评定子姓的行为举止。
在祠堂的大门口有一对雕刻精巧、神态各异的狮子,把守着两扇漆黑的大门。大门的左侧还有一个一丈多高的八角石柱,上面刻满了佛像和南无阿弥陀佛的字迹。右侧两块石碑记录着明清祭祀祖先的盛况。走进大门,是仪门和天井,二进是空间饱满的享堂,足可容纳数百人之多。两旁是甬道回廊和厢房。处处有木雕的华美丰姿;砖雕的清新淡雅;石雕的浑厚洒脱。天井里还有五棵高大的茶花树,春天满树的茶花开得十分鲜艳火红。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36根3米多高的方形石柱,矗立在大厅的四周,雄伟肃穆。这些硕大的茶园石,据前辈说是从淳安水路运来。如此舍近求远,费时耗资,为的是“奉迎神主入祠血食万年”。孝悌之心,感人肺腑。柱子上的祠联对仗严谨,内涵丰富。
如:“姓锡自邾历传周汉唐宋明清累代恩光照日月,原迁于吴迭衍高曾祖弥子孙世崇祀典报春秋”;“百世祀典今日拓土恢基弘庙貌壮观瞻伫起若祖若宗精英有所凭依端兆地灵人杰,万载蒸尝他年追封加赠陈宗器设裳衣行见文子文孙事业得其庇荫定拟及第科甲”等。
享堂后面是祭祀祖宗的场所,楼上是寝室,安放祖宗的牌位。据说此时神主已有千位以上,尚不包含各支祠的祖先。
崇祯丁丑(公元1637年)由27世孙乡饮大宾应黉公、祠首元成公等遵照《文公家礼》崇祖敬宗之理念,订祠规十款、事宜十款。如正名份、重婚姻、勤省墓、节燕享、振士类、恤茕独等。这些祠规祖训,皆是子孙行为之准则,不容违之。
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座维系家族血统、祭祀祖先神灵的儒教圣地,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人伦孝悌的精神遗产。
每年春节、清明、冬至,是我们家族祭祖的日子。特别是春节团拜,更是家族的一次盛大聚会。届时全族子孙聚集祠堂,风雨无阻,济济一堂,每次都有数百人之多。祠堂里布置得庄严肃穆,井井有条。上厅的大方桌前围着绣有龙凤呈祥的桌裙,四周一排排太师椅,上面铺着精美的坐垫。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各种菜肴。在大厅的两侧,还有杀好的全猪全羊,孝敬祖先。仪式开始之前,担任主祭的族长要先净手,然后到楼上去接来祖宗。大家在“敦叙堂上排列序立上前东西照行第以序照穆通行庆贺之礼”。16个礼生簇拥着身穿长袍马褂、头戴崭新礼帽的新郎官在队伍的前面祭拜列祖列宗。司仪高声朗读祭文后,由祠首站在高处发号施令:“起、匍,起、匍”。此时数百子孙伫立在享厅之中,随着口令声,整齐划一,行三拜九叩之礼,然后由吹鼓手在前奏乐,新郎官引领全族子姓由东向西绕大厅一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喇叭声声,人心沸腾。真个是“祠堂高耸入云端,松柏苍苍不记年”。
新郎官是继承家族命脉的希望,因此要给祠堂交纳一份预兆费,以示吉利。
祭拜结束,每人可分得四两鸡、鱼、肉,还有四个鸭蛋、四个包子、四个米馃以及红米饭。团拜时每人还可以领取一双白糖团拜饼。上面印有朱氏祠饼四字。那些个年代照例女人是不能进祠堂,也没有这份待遇。已冠未来者不许领取,游学经商者可由亲人代领,科甲缙绅倍给,也就是当官的可以加倍领取。
不仅新郎官要交预兆费,家里的长辈逝世后,入祠也要捐一笔入祠费的,有点像现在的物业费,这很合理。届时,还要举行点主仪式。先请祖宗入座,端上鸡鸭鱼肉等祭品。由长子、长媳披麻戴孝,手拿一尺三寸的哭丧棒,率儿孙家人祭拜后,由主持人穿长袍马褂在吹鼓手的奏乐声中送上主人牌,即祖宗牌。然后由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来点主。主人牌上方系有红布,还有个写好的王字,长者在王字的上面用毛笔沾上红鳞珠庄严地点上一个红点后,点主的仪式就宣告结束。家人就可以把写有主字的主人牌,在众多祖宗的牌位中寻找自己的位子,正式入住。
但不是每个祖宗都能进入敦叙堂的。一般都是宗族里的族长祠首、科甲缙绅、德高望重如乡饮大宾以及对家族有贡献或捐助银两者。不少祖宗的牌位都存放在支祠里。每个支房都有支祠。每个祠堂门前都有六角形的旗杆墩供插旗之用。从我记事起,家族里幸存的支祠就有十余座之多,几乎遍布村子的每个角落。
(上)
新闻推荐
□汪建兴晨刊讯近年来,休宁县汪村镇致力做好“三篇文章”,打造“美丽汪村”升级版。守护青山做好“水”文章。汪村镇地处新安江源头,境内群山连绵,小源河、连源河、琅溪河三条主河流总长...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