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电影
实习生 刘灿
乡村电影,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段快乐的历史记忆。程天顺,休宁县陈霞乡陈霞村合潭自然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他是一名老党员,当过兵,当过生产队长,当过电影队长,14年的乡村放映员生涯,记录了一段渐远的乡村文化历史。
晒谷场上,早早地有人抢占了凳子,一块黑边的白色银幕被两根柱子绷得服服帖帖;银幕旁的梯子上挂着一个黑色箱型音箱;操场中央的八仙桌腿上绑着一根竹竿,竹竿上罩着一盏白炽灯,男女老少围在八仙桌旁,好奇地打量着电影放映员拨弄着胶片式放映机……随着电影机“吱吱”地响起来,银幕上一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战斗片上映了,台下,瞬间安静了下来……
这样的情境,对于现在的90后、00后来说或已稀奇,可对于包括70后之前的那一代人来说,却是儿时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浪漫的味道……
陈霞乡陈霞村合潭自然村的程天顺老人就是那位曾经为我们带来快乐、文化、浪漫和现代化味道的乡村放映员。
4月15日中午时分,在一幢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里,我们见到了卷着裤腿、一身土灰、刚刚从村安置区修路回来、今年67岁的程天顺。
热情、纯朴、勤劳、直爽,这是程天顺老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程天顺当过兵。1970年初中毕业的他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1975年退伍回来之后,由当时的陈霞公社委派到休宁县电影公司培训了一个月,之后边学边放,边修理机器。电影机的型号从一开始的8.75毫米的胶片机到后来的16毫米的胶片机。
1976年至1990年,回忆起放电影的14年经历,程天顺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绪也源源不断。
《渡江侦察记》是程天顺放的第一部电影,地点就在当年的陈霞公社露天晒谷场上。“虽是黑白电影,可整个晒场上都坐满了人,扛长凳的、坐短凳的,屁股挨着半只坐的,还有蹲在山坡上看的,热闹得不得了。”程天顺说:“那时的电影,除了纪录片为一本,一般的是4本,最长的片子《红楼梦》有6本。最难忘的两部电影是《周总理永垂不朽》和《毛主席逝世》。当时自己一边放,一边流眼泪,换片子时,手上都是湿的,群众们也是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的。”
14年的电影放映生涯,程天顺吃过不少苦,没电的时候,要等到电来,甚至要自己去协调送电,天冷的时候,音箱上一层白霜,换片的手没有知觉,跑片的时候,自己要步行去其它乡镇拿片,最远的是去冰潭乡,要走100里山路,翻山越岭,大冬天的,早上6点多钟出门,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赶回来。即便这样,心里还是很欢喜,因为那时候人们没有电视,收音机也极少,更没有手机,看电影是高级享受。
从1976年放到1990年(后4年是承包放映),程天顺跑遍了陈霞的29个自然村,一个村一个月要放两场,全乡每月要放58场电影,每晚要放两部片子。这样算下来,经程天顺手上放过的电影,多达万余部。“纪录片、战斗片、戏剧片、破案片、喜剧片、外国片,当地老百姓最爱看的还是战斗片、戏剧片和喜剧片。”
回忆起那段放电影的经历,程天顺感慨万千。时代的进步太快了,那个年代,我一个月的工资30元,放一场电影公家给2毛钱补贴。当时物价,稻米是一毛三一斤、稻谷是九毛八一百斤。那时候放电影还挨家挨户派饭,轮到有些人家,看他人品好,影片换得快,放电影技术好,都不收他的粮票,让他至今都感动。
那段辉煌的历史在时代的大潮冲刷中渐行渐远,乡村电影也逐渐被城市里的高级影院所淹没。如今,歇不下来的程天顺和老伴仍在家操持着4亩田地和茶叶,眼下正参加村安置区的道路修建,每天有八九十块钱的收入,他也享受着政府对老电影放映员的150块钱补贴。他的孙女今年读小学,每天接送成了他和老伴最幸福的时刻。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父亲正派勤劳的好家风,均在浙江永康打工创业,虽辛苦,却逐渐改善着全家的生活质量。
由于要赶着去工地做路,我们的采访意犹未尽,但为了不耽误程天顺家的“公事”,我们不得不结束采访。临走时,他和老伴一直把我们送到公路边。我们的车子离村子越来越远,而程天顺给我们看的那台几乎散板的江淮牌电影放映机却越来越清晰……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12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沈素琍率队来黄山市调研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等情况。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事代表选举工委主任陈启涛,省人大常委会人事...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