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个主体的收获:农民增收和资本获益——来自黄山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报告之二

黄山日报 2014-07-22 11:28 大字

5月份,气温还不是太高,但徐海波已晒得如同“黑泥鳅”。记者见到徐海波时,他正在和村里的机耕手老李算账。在黟县宏村镇屏山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进行高效农业开发,徐海波便奔波忙碌在田野上。

老李属于村里的能人,在村里土地流转给“有农”之前,他通过代耕代种在村里流转了几十亩水田。在给记者算账时,他说自己划不来,收入还没有以前高。然而,徐海波说,老李是“算进不算出”。老李只算他的进账,而对于自己的劳力付出、拖拉机的支出在他自己种田时都不算。

徐海波说,在屏山,他和流转土地的农户签订合同,大致上每亩水田按250公斤稻谷当年的政府收购价支付流转费用,而且年初即预付当年的费用,保证了农民的收益。同时,流转土地后的农民还可以在他的公司继续按照公司的作息时间为公司干活,成为了在家门口的上班族,干一天活发一天工资。就是留守的妇女、五六十岁的老人,一天的工资也有80—100元。徐海波说,这样既化解了农民种粮的风险,又保证了农民的收益。他说,在屏山这一块,仅农民工的工资,他已经支付了好几十万元。

而对于老李,徐海波说,老李的机械在为公司做事时,公司既要支付人工工资,还要支付机械的费用。这一点,老李在自己种田时是不算支出的。对这一点,老李也认可。“农村人,自己的工夫都不算钱的。”

当然,这是以前,现在不一样了。休宁“侑农”公司老板陈凤来说,在我这里做事的老人每天收入都在60-80元。休宁渭桥金昕公司的肖老板说,他今年才到渭桥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从春节到现在已经支付当地农民工资30多万元,下一步还要继续使用当地的留守劳动力。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休宁县渭桥乡上演村高源自然村余锡友和妻子都在家门前的黄山多维生物集团上演特色苗木基地上班。2012年秋,黄山多维公司在上演村高源片流转千亩田地建设特色苗木基地,余锡友共有4亩地租给了多维公司,“这两年,土地租金有3000余元,我和妻子有空便参与基地管理务工,也有1.5万元的收入。”

“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这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第一出发点。通过规模性的土地流转,不仅改变了土地抛荒的现象,而且促进了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壮大了产业规模。一些土地流转大户结合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到美好乡村建设中,弥补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短板。比如上演高源因基地建设,环村道路、农田排水等设施也相应得以改善。”渭桥乡党委书记程建平如是归纳。

市农委负责人介绍说,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有部分农村土地处于抛荒和半抛荒状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能保证农民在享受惠农政策的前提下,获得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收入,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形式流转的农民还能获得分红收入或“二次返利”。同时,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的或返回为经营主体打工的还可获得工资性收入,使农民的财产性和报酬性收入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格斯特·

新闻推荐

茶园上演“农机秀”

7月的黄山大地,骄阳似火。休宁县蓝田镇的茶山上,农机人员正在现场演示着茶叶采摘机和茶园管理机械的使用,成为这翠绿的茶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伴随着阵阵隆隆的机器声,技术人员们身背便携式...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