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保到人村级为主军地联手休宁构筑防汛新体系枕戈待命

黄山日报 2014-06-16 11:34 大字

休宁县地处安徽最南端,是全省第一个进入梅雨季节的地方,也是全国全省暴雨中心之一,面对当前汛期,休宁县防汛工作如箭在弦,各地各部门未雨绸缪,打造防汛新体系。

流口镇地处“三江源头”,也是休宁县地势低洼的村镇之一。该镇谢卫民向记者分析了“休宁县流口镇防汛示意图”,全县浸水桥6座,低洼地段6处,水库2座,水电站3座,地质灾害点2处。洪汛期间,如何更好地防汛防灾成为村民的迫切需求。除了在漫水桥设置预警警示牌、派镇村干部专人值守外,流口镇还向全镇村民发放防汛防灾温馨提示卡,对全镇范围内的所有驻居人口进行全面摸底造册,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包保机制,使村民成为防汛的明白人,干部成为群众的知情人。

据悉,包保机制是今年市委市政府抓好防汛工作的创新之举,市直21个部门选派109名干部、县直及驻休单位选派157名干部全部到岗到位,确保90个防汛重点自然村有市、县、乡镇和村4名包保干部,一般防汛自然村有县、乡镇和村3名包保干部。同时明确各成员单位防汛职责,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各乡镇与村组签订责任状,确保任务到边到底,责任到岗到人。由21名副县以上领导、县直单位分头联系一个乡镇,要求做到汛前检查督导、汛中一线参与、汛后共帮共建,全面贯彻落实“区县为主、责任到乡镇、任务到村、预警到户、安保到人”的防汛包保制。

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救大灾”,“村为主”工作机制是今年休宁县防汛新体系的又一重要内容。“责任落在村,确保思想弦线绷得紧;队伍建在村,确保紧要关头冲得上;汛情测在村,确保突发险情报得准;配套保在村,确保关键时刻用得了;力量聚在村,确保自然灾害扛得住。”建立防汛工作“村为主”机制的基本内容,要求村情全摸排,特别保障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应灾能力。要求责任全覆盖,定人定责发挥干部作用。力量全压上,整合村组干部、基干民兵、党员、护林员等力量,建立应急小分队。 

切实提高全县人民群众抗灾自救和互救意识,还要构筑防汛抗灾的“铜墙铁壁”。军地联手机制是县防汛工作的第三大亮点。利用休宁11支驻军部队的优势,充分体现军民鱼水之情,新增驻军某部队为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副团长担任县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建立防汛抗旱军地天气会商机制,要求县气象局根据天气情况,主动与驻军某部队气象台进行气象会商,利用部队先进的卫星气象预报设备,提高局部气象预测精准度。与各部队建立应急抢险军地联动机制,在遇险情时,各部队接到县防指命令后,第一时间按照部队规定办理手续,及时派出人员携带装备参与地方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休宁县县域被黄山、五龙山、白际山三大山脉包围,是新安江的源头,大小河流237条,横江、率水两大河流穿越全境,沿河居住和“二山夹一坞”的村庄超过全县村庄的三分之一,局部山区小气候变化无常,汛期强降雨、暴雨相对集中发生,极易引发山洪灾害,数据表明,休宁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810毫米,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休宁县严峻的防汛形势。面对防汛度汛的这场硬仗,该县目前正绷紧安全弦,盯紧隐患点,扎紧防汛网,上下联动,众志成城,建立健全干群防汛新体系,志在谱写人定胜天的新篇章。 ·詹静 黄俊军·

新闻推荐

休宁县569份“暖心礼包”送老党员

“七一”前夕,休宁县汪村镇山后村76岁的老党员李喜珠收到“暖心工程”生活补贴金。该县自2010年开始实施党内“暖心工程”,对年满70周岁且党龄30年以上的未享受定补待遇的农村党员和无固...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