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休宁县家庭农场变荒地为沃土

黄山日报 2014-05-29 11:37 大字

本报讯 休宁县众多经济能人承包抛荒的土地,引进优良新品种,注入科学技术,不但解决了当地闲散、老弱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让抛荒的土地产生了巨大效益。

2011年,在浙江杭州打工的休宁县五城镇星洲村村民汪玉顺,毅然回到家乡,流转了100来亩河滩田,种植大棚蔬菜。三年来,流转规模扩大到了370多亩,种植品种也从辣椒、黄瓜、茄子等家常蔬菜的基础上,引进吊瓜种植,效益逐年攀升,2013年达到了200多万元。今年,汪玉顺引进新的蔬菜品种“隐茄一号”,不但在本地畅销,产品还打入了上海等地市场。

而在汪玉顺的大棚基地里,笔者看到,帮工大多是60岁以上的家庭妇女。今年69岁的星洲村村民汪紫霞介绍说,自己年纪虽大,身体还不错,在这里干挑拣工作,并不累,一个月就能挣1200元,她对这样的工资待遇很满意。“和我差不多年纪的有30多人,大家每月都能拿1000多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溪口镇凤来米厂负责人陈凤来,2009年以来,陆续承包流转了1300多亩抛荒多年的山坞田种植水稻,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采用统一选种、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的“四统一”原则,生产出来的山坞大米一经上市,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我们所种植的田都是抛荒五年以上的山坞田,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的人多,加上山坞里野猪比较多,单家单户无法种植。我们流转下来之后,通过专人值守,解决了这些难题。同时还解决了老龄农民工六七十人就业,效益还是挺可观的。”陈凤来指着刚插下去的充满绿意的秧苗说道。

抛荒的土地焕发了生机,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家庭妇女又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家庭农场这一土地转型形式的优越性。到目前,在休宁陈霞、流口、蓝田等乡镇,共6万多亩抛荒土地、山场被流转承包,闲置的土地重新焕发了活力。  ·江伟民·

新闻推荐

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抓紧建设10月份拟通水试运行

本报讯 记者殷元元 詹强华报道 日前,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看到,地上、地下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运输车、推土机轰鸣作业,来回穿梭;百余名工人紧张作业,有的在...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