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拜谒汪由敦墓

黄山日报 2014-03-24 11:49 大字

□ 晓 东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拜谒汪由敦墓,忆起徽州这位前贤。其政绩、军功、文采皆殊,且有书画造诣,其楷书的《治家格言》,更为笔者铭记之:“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汪由敦,字师茗,号谨堂,又号松泉居士,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享年六十六岁。休宁上溪口人,父母业贾在苏南,出身于晋陵北郭(今镇江、常州、无锡某地,待考)。其父名曰“改亭”,亦儒亦商。汪由敦乳名“良金”,大约十岁许,随父母返故乡休宁双溪。稍后,随父商务,游学于江浙等地。每隔两年回故里一趟,省亲拜长。十九岁时,他寄籍杭州,录为钱塘县生员。

汪由敦少年时爱书如命,读书入迷,一目能诵,过目而不忘。他精读《六经》,尤通《春秋》。大约是在他二十七岁时,听其父言:“家乡名胜古迹日趋败落。”而他实地考察、稍加诠释,先后得诗若干(四库全书里有其诗1700首,其中故乡诗70首),题曰《双溪集》。大体是状写描摹家乡的风景与民俗的作品。

忆想当年,汪由敦风华正茂,文采横溢。浙江省巡抚徐元梦惊闻其名,追致幕中……后随徐元梦晋升入京,以国子监生考进宫中。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录为进士,又因擅长文学经史,他被招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为庶吉士,后升为内阁学士,在明史馆编修明史。他的文章典重有体,才学卓著,直升上书房,历任乾隆二年左授读学士,迁任工部尚书,调任刑部兼署左都御史。乾隆十一年,他受命在军机处。两年后,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并命为协办大学士……

其实,汪由敦的官场生涯绝非一帆风顺,他在复任工部尚书时,因用人不当,削职为侍郎;又因治水有功,复职为尚书。乾隆十九年,他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兼刑部尚书,乾隆二十年任军机大臣,二十一年调工部尚书,二十二年授吏部尚书,二十三年卒于任上。乾隆帝亲临祭奠,赠太子太师,并谥“文端”,赞赏他的为官政声。

《新安文献志》及《清史稿》等表明:汪由敦为人沉默寡言,嬉笑怒骂不形于色,遇事淡定,有识于心,端凝整暇,在倥偬中也不失礼制。他在乾隆皇帝身边听差三十余载,以“恭谨”为皇帝所赏识,这与他的异常记忆力,条理清晰的思维,谨慎勤勉的任职态度和老道稳重的性格不无关系。他入军机处时,乾隆皇帝每天作诗,或朱笔所书,或口授命录的“诗片”,“久无误,乃使撰谕旨。”且对皇意理解得当,故皇帝谒陵及巡视山东、山西、江浙、京都时,均命他随行。他传写圣谕,有倚马可待之文笔,“入承旨,耳受心识,出即撰写,不遗一字”。靠的是真才实学,而得皇帝的信宠,绝非裙带衣钵。他人生最为得意的是,乾隆皇帝两次亲征平定大小金川的少数民族土司叛乱,他先后被命为副总裁、总裁编写《平定金川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两书。另外,他在抵御沙俄入侵新疆时也是功勋卓著,值得一书。

他的性格谨慎,虑事周全,很值得当下为政者而效仿:虑事先虑人,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认认真真,踏踏实实。

当年乾隆皇帝御赐的“六典持衡”的巨匾于他……

汪由敦墓:坐落在休宁县溪口镇木干村北,背倚峰峦,面对率水,群山怀抱,环境清幽,是1989年7月公布的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墓葬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70平方米,有三层拜台和神道。入口处耸立有一对柱身盘龙、柱头瑞兽的华表(石望柱)。石望柱高6米许,是现人仿制。拜台两侧依序陈列有文武翁仲各一,并有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惜缺一石马,据介绍是早年被人窃走了。该墓为土坑木椁墓,封土堆的前基部分依山就势,垒为半圆形。墓园中有赑屃驮碑,碑铭用汉满两种文字记录着汪由敦的功绩。赑屃为龙的九子之一,又名“龟跌”,“霸下”和“填下”,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这是否象征着汪由敦呢?可惜的是,这个赑屃也是仿制品,而其驮负的墓碑却是货真价实的文物。

这墓,是汪由敦的生命家园,也是当下众人观瞻游览的胜地。伫立汪由敦墓前,我思接百端。

新闻推荐

科技服务促春耕

3月24日,休宁县农技人员在蓝田镇迪岭村向菊农讲解菊苗移栽技术。春耕之际,该县围绕在地作物田间管理、春耕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重点服务1380户科技示范户,同时举办农技...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拜谒汪由敦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