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是一个暖冬

黄山日报 2013-12-03 12:08 大字

□本报记者汪海燕

“这是一个暖冬。”初见汪金富,他刚从自家的箬叶人工种养基地返回公司。冬日煦暖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

汪金富是休宁县东临溪镇后田村的一位农民。除此之外,他还身兼两顶头衔:黄山徽顶箬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徽顶箬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箬叶,即箬竹的叶子,具有良好的防潮、防风、防腐蚀等特性。用箬叶包的粽子,清香可口,不易变质。休宁境内多山,长于山间丰富的箬叶资源以前从未得到有效利用,多在山间自生自灭。

做过茶叶生意的汪金富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家乡箬叶的市场价值,并于1990年在东临溪镇汊口村创建了黄山市徽顶箬叶加工厂,率先在全市变收购干叶为收购鲜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市场对箬叶认知逐渐加强,这一野生资源长期供不应求,价格也持续走高。

高企的价格引导着箬叶人工高产种植的课题研究。2006年,汪金富成功在自家的田地里实现了野生箬叶的人工种植,该技术还通过了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认定。随后,汪金富组织发起成立了徽顶箬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2007年以每亩300元一年的价格流转了16亩农田,开始将箬叶移栽到耕地上。

伴随着种植技术的更加成熟和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也催生出合作社更多的土地需求。继2009年、2012年从附近乡镇农民手中流转了130多亩农田后,今年3月,合作社又流转了260亩农田和300亩山场。此外还通过“公司+合作社+成员带农户”的订单农业形式在休宁的绵延群山中建立了12万亩野生箬叶基地。(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土地流转在改变着传统的乡村生活。

也就是在今年,50多岁的汊口村村民程松良将1.4亩的山坞田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给了徽顶箬叶专业合作社,转让期限15年。按照相关的土地流转协议,程松良每年可以获得700元的土地收益。从田地里“解放”出来的程松良和爱人被吸纳为徽顶箬叶人工种管养基地的产业工人,负责基地的建设管理。从3月份至今,程松良夫妻俩共从企业领取了1.8万元的工资。

“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有500元,与自己种地收入相差不大。关键是不用被拴在地上了,可以到基地打工挣钱,比单纯种田收入高多了。”对此,程松良很是高兴。“只要流转户愿意,我们就会吸纳他们到企业务工。”如今,在汪金富经营的徽顶箬叶有限公司中,16名固定工和60余名季节工全部是土地流转农民。

“以合作社的模式进行土地流转,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是意想不到的。”东临溪镇镇长方明来告诉记者,以汊口村为例,土地流转之后,户均土地经营收益较之前增长4至5倍左右。

土地流转也在激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潜能。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徽顶箬叶有限公司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今年销售额已突破2700万元。

然而,随着流转规模的扩大,汪金富也在遭遇新的情况:今年箬竹栽植后,因家庭纠纷,有位流转户家庭成员对自家流转协议提出无理要求。尽管这起事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但汪金富却很担心这类个案的再次发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土地制度改革再次迎来历史性节点。这是近期汪金富最为关注的大事。“全会《决定》明确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这犹如吃了粒‘定心丸\’,让我心里暖意浓浓。”汪金富说。

从汊口村穿村入山,汽车在一段新修的道路上蜿蜒前行。这是汪金富自行投资贯通箬叶人工种管养基地与205国道的一段路程。

夕阳下,是60岁的叶杏元在自家地里忙活的身影,她已将这亩田流转给合作社。根据流转协议,她还可以在这里套种两年的油菜。“厂里已经和我说了,闲时可以帮忙做做田间管理和箬叶采摘。”她笑着说。不远处的山野间,一株株箬竹亭亭玉立,一片片箬叶随风招展,将初冬的田野点缀得绿意盎然。

“今年肯定会是个暖冬。”汪金富说。

新闻推荐

山水相依美盐铺

近日在市百佳摄影点休宁县海阳镇盐铺村拍摄的风光。盐铺村山环水绕,田、园、塘、宅错落有致,拥有典型的皖南田园风光景色和浓厚的黄山地方风土民情。 王亮礼/摄...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这是一个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