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山——幸福之城

黄山日报 2012-11-27 22:14 大字

秀美江南新城 美丽的城市一角 幸福的市民敲起欢乐的腰鼓□本报特别报道组

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看,城镇化都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显然也是我们黄山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战场……城镇建设具有拉动增长、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提升形象等多重效应,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旅游城市来说,不仅是加速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推力,也是展示科学发展成果最直观的窗口,必须加大力度、加快建设。

——据市委书记王福宏七一党课报告

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本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重要引擎,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

当前,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城市化与工业化一道日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城市化创造需求,有人作过测算,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元,能够替代10万亿元出口。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看,城镇化都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显然也是黄山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战场。

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09.65亿元,城镇化率到2011年底达45.1%。城市建设投资强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建设质量之高、品质提升之优,在黄山历史上前所未有。2011年,黄山市荣获中国城市建设最高奖项——“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成为中部六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150万黄山儿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豪情满怀地共同唱响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赞歌,共同享受着建设城市带来的幸福生活。

天地之美,美在黄山。坐拥黄山的钟灵毓秀、徽文化的博大精深,老祖宗和老天爷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财产,在保护好的基础上,150万黄山儿女以开放的视野,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投身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古徽州·新黄山”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这几年,在黄山市老百姓的眼中,城市里建设的最美丽的地方无疑就是新安江公园了。这里青山映着绿水、两岸四季常青。徜徉江边,扑鼻的花香、清新的空气,让心灵如清泉灌溉般酣畅淋漓;泛舟江上,感受和煦的微风,一江碧水触手可及。还有扑面而来、接踵而至的无限风光,让人完全沉醉于这纯净唯美的山水世界里。

“晚上来新安江这里锻炼、散步是最好不过了。”市民张大爷说出了大伙儿的心声。

华灯初上,夜幕刚一降临,新安江公园就开始热闹起来:亮化景观灯、园林绿化灯、路灯、射灯,把新安江延伸段妆点得多姿多彩。沿江两岸,市民三三两两结伴,惬意地走着、坐着,或高声欢笑,或细语绵绵。空地和广场上更是热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随着欢快的音乐,人们迈着轻松的舞步,一张张微笑的脸上挂着幸福。

在黄山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项目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安江是黄山人民的母亲河,也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为造福两岸百姓,抓好新安江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再造新安大好山水美景,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2008年10月,市委、市政府在组织市四套班子集体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规划、综合治理、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思路,决定启动实施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同年12月31日,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是黄山市“十大工程”的首个项目,更是黄山市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亮剑工程、示范工程、精品工程和富民工程。项目西起桃花岛,东至花山谜窟景区,全长16公里,集防洪安保、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安居工程为一体。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建设者们3年多的艰苦奋战,昔日偏僻杂乱的新安江延伸段如今已是满目芳菲、碧水悠悠,建成的新安江公园犹如山水画廊一般。人们既可以漫步江边,领略古徽风情,还可以泛舟江中,欣赏两岸美景。

如同新安江公园的“人在城中,城在画中”,青山和绿水是黄山市的名片,每一个县城都青山环绕,河流穿过。青山绿水给城市带来灵动、带来韵律,城市建设也围绕“山水相依,宜人宜居”的目标做起文章。

在市中心城区居住的赵大妈,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家附近的昱中花园散步。特别是今年昱中花园改造后,满眼的绿色让她倍感舒畅。赵大妈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绿色看着就养眼、养心,现在市区到处都是绿色,公园有绿色,马路有绿色,小区有绿色,因为绿色,城市也越变越美了。”

近几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绿色质量提升工程的要求,黄山市城市建设以立体绿化为主,实行“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立体披绿”,进一步提高城市总体绿量。全市改建公园28座,新建绿化广场10座,新增街头游园41处,新增绿化面积489万平方米,真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

目前,黄山市城市(三区四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9%,绿地率达43.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93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27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达49.67%,建成区绿地率达46.8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53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二。城市真正成为了绿色森林。

“黄山这座城市真美啊。”江苏南京的游客李先生开车从高速下来,一路沿齐云大道一期、二期、北海路到市区酒店,虽然还没有去黄山风景区等景区景点游玩,就已经为黄山城市的美丽所惊艳。“道路很宽敞,而且车开在上面很舒服,道路两边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今年“十一”黄金周,秋高气爽,风光绝妙的黄山之巅,碧水悠悠的新安江畔,青山绿水掩映的粉墙黛瓦间,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千年徽州的独特魅力,尽享欢乐。从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市共接待游客487.6万人次,同比增长53.6%。

近年来,黄山市高标准升级改造和新建了屯光大道、齐云大道、北海路等市政道路,从休宁合铜黄高速1号口至篁墩25公里城市景观大道全面竣工。双向六车道的道路宽敞洁净,黑色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显得既现代又大气,车辆行驶上面,安全又舒适,减少了杂音和灰尘;路两边的绿化则是以现有的竹林、山地为背景,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与花、灌木合理配置,草坪为地表植被的立体绿化景观,走在路上宛若走在生态美景中,很是惬意。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还有穿插在路边绿化中的徽派建筑风格的立体景墙工程,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层楼叠院、雕梁花窗,以及寓意合家幸福的“福”字绘在其中,既发扬和传承了徽派建筑风格,使整体道路呈现出浓郁的徽文化气息,又起到铁路、公路安全防护作用,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城市道路如同树叶的经脉,只有不断延伸,树叶才能长大,城市才能变大。而桥梁则是道路的延伸,桥架到了哪里,路就延伸到哪里。随着日前黄山市首座斜拉桥——花山大桥的竣工,中心城区有了12座新老桥梁,沟通了南北,扩张了城市。

据统计,全市新、改建市政道路164条,新增道路长度196.5公里,新增道路面积375.5万平方米,新架设市政桥梁13座,防洪堤岸36.7公里。至此,全市共有市政道路324条,道路总长达489公里,道路总面积753万平方米,市政桥梁69座,防洪堤岸102公里,路灯2.3万多盏,公交线路17条120余辆车。城市更加现代、交通更加便捷、防洪更加安全。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主要街道,树梢楼顶,五光十色的灯披、灯帘、灯网织成一片璀璨的世界,托出一个不夜的黄山。登高眺望中心城区,贯穿东西、南北的道路和桥梁,夜色下是流光溢彩的城市龙骨;各个广场的缤纷灯火与周围高大楼群的装饰灯、射光灯和霓虹灯交相辉映,还有吐珠泻玉的音乐喷泉……这是城市的歌唱。不久前一位到黄山投资的外商由衷地赞叹:“黄山的确是彩灯璀璨不夜城啊。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城市的亮化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进步。在城市亮化方面,黄山市重点建设了新安江延伸段10大景点、扩建了沿江两岸景观和主要节点的景观照明工程,初步形成了黄山市夜景亮化“三大节点”、“三江相映”、“三线相连”的特点。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功能照明路灯达5281杆29222盏,景观亮化有120余处。

“黄山百大原来也叫‘七重天\’,那时候这幢7层的楼就算很高了。现在它只能算是个小个子了,20多层的高楼一幢接一幢,黄山‘越来越高\’,越来越美。”今年70多岁的杨爷爷家住市区,算是这个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元一柏庄、玉屏府、天一国际、徽州公馆、世贸绿洲、香颂国际……今年以来,遍布市中心城区、全力以赴推进的200多个“两个百幢”高层建设项目,如盛开的夏花,迸发出夺目的色彩,为黄山市城市建设加快步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高层建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象征。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战略部署,2012年,中心城区将新开工建设高层建筑109幢、建成竣工111幢。“两个百幢”高层建设,将撑起黄山城市发展的新高度。未来的黄山,将是一个高楼鳞次栉比的现代国际旅游大都市。

人生有梦,梦圆徽州。有着无穷魅力的“古徽州·新黄山”吸引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的同时,大批有识之士纷至沓来,投资兴业,共同创造着黄山的大发展大繁荣,黄山大地处处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宏高屋建瓴地指出:“城镇建设具有拉动增长、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提升形象等多重效应,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旅游城市来说,不仅是加速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推力,也是展示科学发展成果最直观的窗口,必须加大力度、加快建设。”

黄山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目标和行动纲领,确定了85平方公里、85万人的城市建设规模,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85平方公里的建设规模,正是世界公认的80-125平方公里的最佳城市规模范畴。

2012年7月6日,计划总投资400亿元的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新安江上游水环境和生态质量、增强城市防洪保安能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拉动即期经济增长。这是黄山市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大手笔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黄山市突出了“科学规划、有效保护、有序开发”的现代思想,突出了“简约素雅、清新舒适、大气协调、健康和谐”的规划理念,突出了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城市特色,突出了“整体协调、群体美感、单体大气”的建设要求,以科学的理念塑造精、特、美的一流城市。

屯溪区号称“千年古镇、首善之区、交通枢纽”;黄山区提出“天宝开太平、山水秀太平、生态绿太平、文化沐太平”;徽州区打出“工业重镇、国保之乡、红色热土、毛峰原产地”的名号;歙县集“历史文化名城、古徽建筑之乡、徽州名人故里、景美物丰宝地”于一身;休宁可谓“三省要冲、新安源头、状元古城、道教胜地、有机茶乡”;黟县是“世外桃源、画里乡村、世界文化遗产地”;祁门也在大力推介“边际新城、森林大县、祁红茶乡、御医故里”的形象。这些构成了黄山市城镇化的五彩斑斓。

黄山因山而设市,山是黄山市立市之源、兴市之本。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黄山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建设是重中之重。牢记小平同志的嘱托,黄山风景区近几年的建设让人赞叹。

“前两年我来黄山,大门这里很一般,感觉与黄山的资源禀赋、品位不相匹配。现在这里环境太美了,还没上黄山就感受到黄山的独一无二,不愧是世界瑰宝。”游客杨先生说的是黄山南大门,这里立体全景式的绿化带和黄山花谷让他眼前一亮:山、水、门融于一体,处处皆景、景景和谐。

按照打造国际精品旅游景区的要求,2011年,黄山风景区投资2.2亿元,启动实施了黄山南大门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倾力打造“黄山首道风景线、中国景区第一门”。项目从一开始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仅方案设计就历经十余次修改。实施过程中,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拆除各类建筑2万余平方米,进行边坡防治10000多平方米,种植植物40万株。经过精心组织施工,目前已呈现出溪瀑融合的逍遥溪水景、四季鲜艳的黄山花谷、功能齐全的游客中心、位置绝佳的观景茶室、巧附绿色的景观绿墙、内涵丰富的浮雕长卷、高清一流的显示大屏、光影交辉的喷泉广场、视野开阔的景观道路、动感时尚的灯光效果等十大亮点,大大提升了南大门的整体形象。

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同时,黄山市城镇建设也如火如荼。各区县积极开展了美好乡村建设、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争创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着力打造城市名片。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市(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69平方公里,比过去5年扩大近一倍,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空间条件和基础保障。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从2007年的38.2%提高到2011年的45.1%,年平均增长1.4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了城市居民,过上城市生活。

屯溪区阳湖镇洽阳村民吴大娘没有想到,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现在变成了城市,笔直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超市、学校、市场、医院、公园、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她住进了商品房,去市中心小区门口就有公交车,五分钟就可以到……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屯溪区近几年大力推进城市建设。

屯溪区在城建中把江南新城作为聚集要素、关注民生、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和主要载体,倾力打造现代化新城。区委书记李高峰说:“建设一个风貌一流、功能完善、地域特色鲜明、现代气息浓郁的江南新城是屯溪人的梦想,更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我区的光荣使命。要高品位设计、快速度建设,把江南新城打造成中心城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按照这一要求,屯溪区2011年投资8000余万元强力推进佩琅西路、文峰路、兖山路、洽阳路、兴昱路等9条长达5公里的道路新建和改造,“四纵七横”路网全面形成。黄山元一大观、阳光绿水、明远电力、长宏·御泉湾、锦绣江南等一批重点开发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纷纷落户江南,为江南开发注入了无限生机。

今年1月份,投资1.6亿元复建的歙县徽州府衙对外开放,这对弘扬徽州文化、改善古城风貌和群众生活环境以及加快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歙县近年来城建的重要项目。县委书记胡仕圣表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歙县,城市建设必须高标准实施新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古城区,完善新城区,建设开发区,谋划高铁站前区,打造滨江现代服务业长廊,优化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提高综合承载力和带动力。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该县排出了城建“八大工程”项目,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张城市框架,推进城市发展。2011年,该县62个城建“八大工程”项目预计完成投资25亿元,比2010年增长32.3%;36个城乡建设管理提升工程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6亿元,超年初计划6.7个百分点。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安徽省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掀开新的篇章。

黄山区去年特色镇建设共完成投资35亿元。太平湖、谭家桥两大节点建设不断推进,汤口镇廉租房项目、太平湖镇台州湾娱乐城、谭家桥镇黄山嶺望项目、三口镇新三公路配套项目、仙源镇黄山区粮食储备库、耿城镇黄山北门旅游快速通道改建等为代表的一批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全年完成投资2.36亿元,有力推动了集镇建设。耿城镇还获得全省文明城镇称号。

置身“边际新城”祁门县,一条条宽敞笔直的道路连接成网、纵横交错,将新老城区连为一体;绿化景观带高低错落、色彩斑斓、品种丰富,使每条道路有自己的色彩;整治一新的榨坞河流水潺潺,两岸绿草茵茵,与曲径、亭榭、小桥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这些巨大变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包括行政中心、生活居住、旅游度假的新城正迈着坚实的脚步走来。

此外,徽州区、休宁县、黟县的城市建设同样喜人,成就令人瞩目。

如今的黄山大地,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城乡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人民安居乐业,也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纷至沓来,投资兴业,今年1至8月,全市新签内资项目368个,协议投资额257.8亿元;实际到位内资(含续建项目)314.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3亿美元。

“黄山是一座让人神往的城市。尤其是多次来黄山考察后,这里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让我们觉得黄山生机盎然、商机无限,深深吸引了我们。”去年7月,由台商投资的黄山万润丰总部经济大楼在休宁县开工兴建,在奠基仪式上,万润丰公司董事长吴明祥道出了在黄山市投资的缘由。

吴明祥表示,黄山万润丰总部经济大楼拟建设17层总部经济大楼,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吸引包括内资、外资和台资企业等众多总部经济型企业入驻。这里良好的环境让他信心百倍,干劲倍增。他承诺2012年度全部完工,2013年度完成2亿元税收,未来将引进50家以上企业落户。

外来投资者不仅是落户黄山,而且与黄山人民一道,参与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繁荣。

2008年,黄山置地投资有限公司大手笔投资,与屯溪区联手打造黎阳小镇(黄山国际中心)项目。四年过去了,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屯溪城乡一体化建设,极大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中心城区西片的城市品位。

元一柏庄黄山大观项目,自2009年建成对外营业以来,以其丰富业态、完善功能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前来休闲旅游,成为了黄山市中心城区城市旅游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建成的环球影城,填补了当时黄山市专业影院的空白,为完善黄山市城市功能、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

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圆徽州。黄山,一座山青水秀、景美路畅、宜游宜居宜业、怡人怡情的生态型、文化型、休闲型、友好型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正初具规模,充满无穷魅力、无限活力的“古徽州·新黄山”让生活在一方水土的人们无比幸福、无比自豪。

“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市长宋国权多次对城市建设提出要求,要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了普通市民身上,必须把改善民计民生作为政治责任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来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提升发展形象的重要载体来抓,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不遗余力。

李伟是黟县上东街的居民,去年这里“三小(小街、小巷、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完成后,街道古朴典雅,雨天一身泥、夜晚黑漆漆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他高兴地说:“小区环境日益改善,小街变畅变亮变美,现在是外环公路四通八达,路面又宽又平,各类专卖店如雨后春笋一家接一家,不仅是乡镇的老百姓进城买房,还有浙江上海等大城市的客人来买房定居,人气是越来越旺了,大家都夸党和政府办了好事。”

“三小”改造项目是黄山市2011年开始实施的城建民生工程,通过提高小街、小巷和小区的硬化、净化、亮化、绿化和美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近两年来,共改造老旧小区、小街、小巷92项,受惠市民达21.6万人。

记者日前在黄山市最大的保障房安置小区——桑园安置区看到,这里毗邻新安江畔,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小区内6幢高层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凸显了小区的现代气息和高档品质。据了解,桑园安置区项目占地171亩,房屋56幢,总户数2070户。按照市委、市政府“把桑园安置区打造成为一流的安置区”的要求,市住建委和施工单位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并把它作为一项样板工程来抓。为提升小区的现代气息和高档品质,桑园安置区在全市安置区中首个引入高层建筑,共设计建设高层建筑6幢,最高的达到18层。

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黄山市把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等多种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改善了低保、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21220套。配套商业、文化、卫生、教育等设施,享受租、购、补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万户,住房保障面积标准达到了人均18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应保尽保。住房保障覆盖占城市户籍人口的16.1%,位居全省前列。

在徽州区“丰乐人家”保障性住房小区里,89岁高龄的汪大道老夫妇生活得非常幸福。去年他们的老房子拆了,区里把他们及时安置住进小区的新房里。转眼一年过去,汪大道老两口似乎更加精神矍铄,他们说,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住上了新房,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交通便利。过去住在老屋里经常生病,现在身体没啥毛病了,他们的晚年感到非常幸福。

与此同时,按照高品位、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黄山市加快推进房产建设,广宇江南新城、东方丽景等一批示范小区、文明小区拔地而起,建成有规模的住宅小区数量大增,品质不断提高,黄山市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住宅需求得到满足。五年来,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320亿元,住宅竣工面积约达437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达480万平方米。至此,黄山市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35.8平方米,市民安居乐业。

今年,黄山市城建又把农村危房改造纳入民生工程,计划投资近4千万元,有效改善6660户农村贫困户的住房条件,使他们住上安全、实用的房子,实现农民群众祖祖辈辈的安居梦想。

如今,不管是住进舒适的保障性住房的低收入者,还是在拆迁中获得宽敞新居和妥善赔偿的拆迁居民,都在感念城市建设过程为他们带来的实惠。

“以前放假回黄山,没地方去,没地方玩,就只能待在家里睡觉。现在好了,回黄山也可以去博物馆、图书馆学习,去健身、游泳,还可以看电影、逛超市,连孩子也不再抱怨爷爷奶奶家是乡下地方了。”已经在北京定居的张先生对黄山的变化欣喜不已,黄山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让他自豪感倍生。

先后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游泳馆、健身馆、体育馆等体育场馆,以及市民中心、图书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交通旅游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黄山机场、松柏高尔夫球场等旅游接待服务项目,黄山元一、新徽天地等娱乐休闲项目。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使用,大大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让群众的生活更丰富、更方便。

大力发展供水、供气等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市政公用事业,不断提高市政公用设施供给能力与服务水平,是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便捷的生活、居住环境。截至目前,全市自来水生产能力达29.5万立方米/日,全年全社会供水总量达4247.42万立方米,供水管道总长626.8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为96.9%。城市天然气供应从无到有,实施了小区管道天然气、液化气工程,城市(区县城)供气管道42公里,供气量达14866吨/年,天然气、液化气用户达13.57万户,用气普及率达97.5%。全市共建设了7座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率86.18%;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厂3座,生活垃圾无害化达96.6%。

走进屯溪区黎阳镇凤霞村,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路灯整齐划一,花草树木争奇斗艳,水泥路直通农户,文体广场宽敞整洁……让人感觉就是在城市之中。

凤霞村的新面貌,是黄山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是黄山市文明城市创建、美好乡村建设的喜人成果。

每到傍晚时分,农民文体广场上热闹非凡,有跳舞的、唱歌的,有打球的、健身的,还有看书、上网的。村民刘海峰深有感触:“以前,村里虽然建设得非常漂亮,但是没人组织,也没地方活动,大家只好打麻将、打牌。而且大家习惯随处扔垃圾、杂物,村里的卫生环境并不太好。自从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村里不仅修了文体广场,还经常组织各种群众活动,群众有了活动的地方,也没人打牌了。村里还修了垃圾池,有专门的人保洁,群众的卫生、环保意识也提高了,村里干净多了,感觉花草树木也比以前长得好了。”

黄山是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也必然是文明的城市。推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以“塑造文明市民、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城市管理、繁荣先进文化、培育文明典型”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明提升工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统筹推进创建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工程”之一进行同部署、同考核、同检查、同奖惩。全市上下形成了“抓创建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创建理念。

“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为了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市住建委主任程世威表示。

在城市建设中,积极开展“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创建城市”、“中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创建活动,持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创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屯光大道、齐云大道、北海路、西海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得到全面改造提升,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市民中心、游泳馆建成投入使用,市图书馆、档案馆、城市展示馆、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开工建设,江心洲文化体育广场、世纪广场、昱中花园等一批公园广场改造提升全面推进。持续推进“三小”改造,及时更新和调整了一批公交车辆、公交线路,城市净化、硬化、亮化、美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镇村,全面开展保徽建徽改徽和风貌整治。对市域范围内高速公路及其与城镇连接线、铁路、城际交通干线和主要旅游干线两侧300米可视范围内,新安江两岸和主要景区、景点周边重点村镇内的非徽派建筑和脏乱差环境进行全方位整治。推进了“农村清洁工程”,通过在全市所有乡镇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的明显改善。全年完成投资2450万元,占目标任务的100.82%,20个乡镇全部完成垃圾中转站焚烧炉建设任务,惠及20个试点镇30余万人。

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为广大市民创造了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自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我们的城市道路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群众生活更加宽裕。”广大市民纷纷赞叹。特别是2011年3月,黄山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荣誉称号,作为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黄山市成为中部六省首个获得这一殊荣的城市。

据统计,黄山市城镇建设相当一部分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比如,城市绿地率,全国约30%,安徽省36%,黄山市47%;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全国约15%,安徽省约14%,黄山市约21%;城市污水处理率,全国77.4%,安徽省85%,黄山市达到90%……良好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2011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8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1万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分别增长16.2%和16.1%。

建设永无止境。为了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150万黄山儿女正只争朝夕,挥起如椽之笔,继续描绘着“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

文字:王存之殷元元图片:余勇

本版责任编辑周远新

新闻推荐

林业兴则黄山兴

新安源头美如画 老树青竹人家 青翠山林绕古村 “绿色提升”扮靓潜口□本报特别报道组黄山市80%的面积是山场、70%的人口在林区,全市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三项指标均居全...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