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承创新进活力———黄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综述口

黄山日报 2010-07-11 22:39 大字

7月10日上午,几名外国游客在屯溪老街雨中漫步。作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屯溪老街,让中外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古徽州的独特魅力。余勇詹强华/摄本报记者 王翠竹

无处不文化,无处不艺术,无处不灿烂。

这是徽商故里的真实写照。黄山的文化随处可见,而又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古徽大地就以名山、胜水、文化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这座2200多年的古城也因此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文化,以及佛文化、道教文化和近代形成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犹如一座座宝藏,正待挖掘。

“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坐拥如此丰厚的历史厚赠,勤劳朴实的黄山人汲取精华,放大视野,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产业赢得“真金白银”的竞争力,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经济大跨越发展的硬实力,让文化产业在传承创新中迸发活力,助推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遗产保护:展现黄山的历史魅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前人的足迹为黄山留存了大量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目前黄山市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和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7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63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省级文化历史名城——黟县,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屯溪老街,以及众多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民间工艺源远流长,徽墨、歙砚久负盛名,砖木石徽州三雕饮誉世界。此外,黄山市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占全省总数的31.9%,省级40项,占全省总数的19.8%,在17个地市中高居榜首;另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人,省级34人,市级103人。基于黄山市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2008年初,文化部批准同意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黄山市采取一系列措施: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白蚁防治工作的通知》,颁布《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屯溪老街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暂行规定》和《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切实保护徽文化;

——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抢救保护徽文化资源。黄山市把现存的历史资源进行划分,对徽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具有悠久历史和较高艺术价值的地面单体或群体文物及散落民间偏远山村、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却不宜在当地“就地”保存的古建筑,分别采取了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等最适宜文物生存的方式予以保护。去年,黄山市启动总投资14.5亿元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让遗存在黄山大地的徽派古村落、徽州古民居得以精心呵护,同时也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今年1至5月份,该工程完成投资3.88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42.72%;

——以谱写活态传承为重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7年3月,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歙县行知中学在全市第一家成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的学校——徽雕艺术学校,面向社会招生,力求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与保护和传承“非遗”相结合……

此外,黄山市还对在长期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大量珍贵物质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合理实施保护。

打造特色:传统与现代共舞

徽州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蕴含了极大的社会经济的功能性。黄山市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在打造特色上下气力,积极探索,努力走出文化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山文化产业大格局。

“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穿越时空隧道带您进入明清鼎盛时期的古徽州……”2009年9月15日晚,当《徽韵》雄浑沉厚的旁白第一次在黄山香茗大剧院回荡时,黄山旅游从此多了一分魅力、多了一分韵味。这是演绎黄山风光和徽州文化的艺术杰作,也是黄山市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成功典范,它的诞生,进一步满足了更高层次游客和更多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徽州区竹艺轩工艺厂内,诸子经典、名人墨迹、名胜古迹、山川风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多样题材经过工人的艺术加工,一样样雕刻在屏风、对联、挂屏楹联、餐具等器物上,带有浓浓文化气息的雕刻艺术品受到了市场的青睐,销售市场逐渐从国内扩展到日本、韩国以及阿拉伯地区,让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技艺蜚声海内外。目前,黄山市现有“徽州四雕”等企业57个,年产值6亿元,从业人员1490余人,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18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33个。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黄山市百佳摄影点、“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一系列生动实践中,黄山人认识到,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换,必须以文化项目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勃兴;同时以旅游市场为平台,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立足于每年增长的游客市场,黄山市坚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将徽文化元素渗透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快打造雕刻艺术、餐饮娱乐、特色节庆等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民族民间工艺品,将文化产业项目置于山川城乡之间,形成了文化与旅游、与工业、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黄山市还提出了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文化旅游业、文化传媒业、演艺娱乐业、徽州传统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业、节庆会展业等符合黄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能够发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作用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徽文化艺术长廊”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对进入艺术长廊的文化项目给予用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随着文化产业由点及面的发展,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崛起,文化产业的品质和内涵不断提升、拓展。截至2009年底,黄山市共有各类文化企业单位1603个,其中,近四年新办文化企业就有700多个,从业人员已达13920人。2009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19.2亿元,约占全市GDP总量7.2%左右,位居全省前列。

体制改革:引进文化建设的“活水”

文化之花绚烂多姿,但要想好花常开,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至关重要。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体制改革也全面铺开。

2005年,黄山市被省委、省政府首批确定为五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工作的重点,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如今,文化体制改革伴随着和风细雨在黄山市生根发芽,绽放花朵。以市歌舞剧团为突破口,制定了剧团文化体制改革实施细则,两次面向全省招聘舞蹈、声乐、戏曲等专业演员,市歌舞剧团拟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全市演艺资源筹建黄山市演艺公司,并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已与中国广播艺术团、北京战友歌舞团、张家港舞蹈学校、省艺术职业学校、香茗艺术团等5家单位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黄山日报》发行多年来实行邮发(外包),现正努力探索建设现代物流发行网络,谋划多元发行网络;今年3月,合并原黄山人民广播电台、黄山电视台,成立了黄山市广播电视台……

日前,市文化体制改革暨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已经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任务的休宁县、歙县和祁门县予以通报表彰。截至6月30日,黄山市已全面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工作。新成立了市文化委员会和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电台电视台合并及电影公司、影剧院转企改制等重点改革任务。歙县黄梅戏剧团、祁门县越剧团等事业单位已被注销单位法人和核销事业编制,完成改革任务;市歌舞剧团改革正按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任务。

基础建设:群众共享文化之果

文化对富民的贡献,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夯实,以及由此带来的百姓“幸福指数”,在黄山市得到同样看重。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黄山市切实加大投入,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共生共长、相得益彰,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如今,在全市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或已建成或正在加紧建设中;在乡村农家书屋里,村民们可随时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城市,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队伍在不断壮大,样式在不断出新。依托中国安徽徽州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开放,黄山市还建成了市美术馆、市黄梅戏馆、市歌舞剧团“一团三馆”,不仅满足了广大旅游者的要求,也极大地提升了黄山旅游的品位。

近年来,黄山市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加大投入,加大督查,务求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黄山市举办了四届徽州读书节,发动广大市民和经营业主为农家书屋捐书,推动全民阅读。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有区县均实现了社区(行政村)全覆盖。

灿若星辰的徽文化是我们无尽的财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迸发活力,上天的厚爱、老祖宗的智慧、现代黄山人的孜孜以求,必将使徽文化成为与黄山齐名的又一世界品牌,黄山必将成为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开放气息交相辉映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

新闻推荐

五城镇全力打造阳光低保工程

为确保农村低保政策符合率更高、对象更准、程序更到位、管理更有序,休宁县五城镇于近日开展低保自核工作,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低保工作有序开展。该镇高度重视,按照公平、公开、公正...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