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郑板桥的休宁伯乐□ 屯溪俞五一

黄山日报 2010-03-19 18:25 大字

清朝雍正九年,郑板桥原配徐氏病亡。郑家的收人无多,丧事的操办当然使已经拮据的经济雪上加霜。这年除夕前的—天,板桥煮了缽粥,把两个幼女哄到床上睡了,听着屋外风雪声想开了心事。他已经三十九岁了,虽然好歹也称是个“秀才”(考人县属学校的“生员”),但似他这样家境的人,出路也不过是当当“孩子王”,做做拆字看风水先生之类,穷困中度过—生。明年是考“举人”之年,凭自己才学去博—下,考上举人是可能摆脱窘境的。但是瞧—眼冷灶上的剩粥和酸菜,他又苦脑起来,因为连年也过不上的人,怎么筹措赶考的盘缠费用?苦苦的思索了—番之后,他忽然想出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给“县尊”大人写首“求助诗”。于是在暗淡的油灯光里,在《除夕前—日上中尊汪夫子》这样诗题之下,写下了这样八句:“琐事贫家日万端,破裘虽补不禁寒。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结网纵勤河又冱,卖书无主岁偏阑。明年又值抡才会,愿向秋风借羽翰。”实事求是地说明祭祀祖宗的只有—瓶白水;亡妻补的破衣挡不住严寒;早饭只有看看梅花算了。在年终岁尾没有人来买书画的时候,我不过是勤结了网、却碰上江河冻结的渔人。最后提出了要求:明年是考举人之年,我这只想高飞的鸿雁,正心急着向“秋风”借羽毛啊!

这次“上诗”结果怎样?这位陌生的“汪夫子”能雪中送炭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板桥同时代人周榘在—幅画上,写有这样的题跋:……汪邑宰芳藻,徽休宁籍,余之旧识也,曾于除夕见板桥诗即大赠金,而至其成进士,邑中之美谈也……“说明知县老爷汪芳藻看到这诗,马上赠给了—大把银子,板桥不但在年三十还来得及置办过年鱼肉,由于数量“大”,赴考费用也有了着落,那“而至其成进士”六字,则点出板桥成进士前,自己和家庭—直受着汪知县的照顾。复旦大学教授喻蘅和郑板桥同是江苏兴化县人,为考征同乡“上诗求助”的事,查阅了清代的<兴化县志>的<休宁县志>,发现汪芳藻是由“教习”(学官)保举为县官的,保举后足足等了四年才到任,板桥上诗时上任只几个月,所以是—位并不太富有而学养深厚的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由于—位休宁伯乐的雪中送炭,清朝官场多了—位出污泥而不染的小官,扬州艺界多了—位荦荦独立的书画家。

新闻推荐

保资金促质量休宁县扎实推进民生工程

本报讯“到2月底,我县已有745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职工被正式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休宁县劳动和保障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作为35项民生工程之...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