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茶制成, 首先要感谢他们
○忙碌的采茶女(资料图片)
○《热爱劳动的采茶姑娘江月娥》档案
○绘画《新前采茶舞》(资料图片)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生活的必需,喝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清明前后,茶树发出嫩芽,便是采摘春茶好时节。带上竹筐,爬上山坡,雨露之中,采撷嫩芽。
“千树万枝出芽新,将采未采更惜春。时人多识新茶好,一杯新茶值万金。”春茶贵如金,采茶更是讲究时机。一进入茶季,采茶工们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尤其是在一些茶叶生产地,时有采茶工缺口的新闻。那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茶叶产地也缺少采茶工吗?它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采茶季缺采茶工
安徽的茶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质优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岳西翠兰、舒城小兰花……可以说,在每个安徽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幅茗茶地图。
从一片叶子到一杯好茶,既是时间沉淀的香醇,也凝结了人们劳作的成果。制茶有多道工序,它们都离不开茶农们的智慧和辛勤。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的开始,但采茶的时间非常讲究。“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的奥秘。经过了一个冬季的酝酿和春雨的召唤,茶叶的鲜嫩与清新被激发了出来。农谚说,“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变成草。”茶叶采摘的时间直接影响着茶叶的品质。茶叶采摘慢工出细活,采茶工需求量往往很大。
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相关档案中,我们能看到类似的记载。“每到采茶季节,茶农到产粮区雇请短工进山采茶的习惯是由来已久的。这是因为茶区劳动力严重不足,不如此,就不可能及时地把茶叶全部采摘下来。”省档案馆馆藏的1955年5月14日《中央转发安徽省委关于茶农雇请短工采茶问题的报告》中这样说。而在1962年4月28日《同意从屯溪卫校、初中、师范三校抽调五百人支援歙县采茶的批复》档案中明确提到,“据歙县汇报,春茶已经开采,重点茶区因劳力缺乏,茶叶不能按时采下来,影响任务的完成,要求支援劳力,经地委研究,拟从屯溪卫校、屯溪初中、屯溪师范三校,抽五百人支援歙县采茶十五天……” 由此可见,一到茶季,就是采茶工最忙碌的时节,也容易出现采茶工短缺的现象。
其实,采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采茶工在茶季期间,每日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天晴时,采茶人顶着烈日,戴着草帽;下雨时,他们披着雨衣,掩着茶篓;降温时,他们往往裹着棉袄采茶。不仅如此,采茶更是门技术活,需要细心、耐心,眼要尖,手要快,落点要准。一片片叶子在采茶工的指尖悠然跳动,轻巧地就抛到了竹篓里,划出了一段优美的弧线。就这样一片片叶子静静地躺在竹篓里,芽叶肥硕,色泽翠绿,香气宜人。
培养手法娴熟的采茶工
俗话说,明前茶,贵如金。采茶的季节性极强,而且很有技术性。采茶讲究眼明手快,茶叶要求完整的芽叶,无论是芽,还是叶,身形都要纤细饱满。从没干过的新手想要“上路”,起码要经过一个采茶季的磨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徽的茶叶产区开展了采茶训练班、劳动竞赛等方式,培养熟练的采茶工。
省档案馆馆藏的1960年5月26日《团的工作情况第12期:共青团芜湖地委关于茶区青年开展“双高”红旗突击队、采茶能手活动的情况简报》档案中提到,组织青年学习了全国青年采茶能手张青和、徐爱珍双手采茶的方法。比如,“祁门县组织了二千五百多名青年参加了双手采茶训练班,通过采树叶来练习多指并用,双手采茶。” “宁国县红龙公社强联大队团总支组织的百女采茶突击队,在山上举办了工地采茶技术夜校,采取‘白天采,晚上学,时时练’,请驻队茶叶技术干部上技术课等办法……”
档案中还提到,休宁县在茶区青年中开展茶叶采制“六好”(政治思想好、突破定额好、采制质量好、技术协作好、保护茶棵好、工具改革好)红旗手竞赛活动,层层开展评比,采取山头发奖,现场奖励,登光荣簿,上光荣榜、英雄榜、红旗手栏等办法推动竞赛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芜湖茶区青年编了一首诗反映当时的情形。“万重茶山翻碧浪,东风漫棬红旗扬;口唱山歌身背箩,你追我赶竞赛忙。”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在满山遍野的茶园里,采茶青年腰挎茶篓分布在青绿的茶山间,唱着山歌,用熟练的手势在绿叶间上下舞动,将一个个茶芽送入茶篓的竞赛氛围。
热爱劳动的采茶姑娘
“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这首经典《采茶歌》描绘了采茶姑娘在山中采茶的唯美画面。每到采茶的季节,漫山茶树开始飘散着茶叶的清香,采茶姑娘就背着竹篓在茶园中采茶。省档案馆馆藏的一份档案中就记录了一位采茶姑娘的故事。1955年《热爱劳动的采茶姑娘》档案中,讲述的是采茶姑娘江月娥爱茶采茶的事。
祁门是生产全国闻名的红茶的地方。解放前,祁门茶园大片荒芜。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祁门县和平乡江月娥一家参加了开垦荒地茶园山的运动,学习管理茶园的新办法。1953年前,江月娥就开始和父亲研究,他们给茶山补种茶苗,并给茶树施肥。由于改进了茶园的管理,她家在解放前只收18斤茶叶的块茶山,在1953年能采到50斤。
1953年冬季,她怕茶棵被冻坏,想了一个办法。她和父亲、弟弟共同挑了2千多斤塘泥,放到茶园的周围,这不仅施了肥,还保护了茶棵。此外,她加强茶园管理,锄草中耕伴随施肥,肥料主要有粪便、枯饼、草木灰等。就这样,她家的茶园茶叶产量不断地提高,1953年产量是120多斤,1954年增加到144斤,1955年增长到了150多斤。
此外,江月娥还动脑筋,找窍门,提高采茶效率。天热时,茶叶放在篮内,受到阳光照射,容易影响茶叶的质量,江月娥就分批采摘,先将茶叶放在树荫下,避免阳光直射影响茶叶品质。江月娥在茶叶生产上,刻苦钻研,改进技术,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还荣获了县级“茶叶模范”的称号。
从一片叶子到一杯春茶,每一个环节都来之不易。沏上一杯春茶,看茶叶在水中翻卷、舒展,心情愉悦;饮上一口,便能品尝到春天的味道。□梁庆云 陈明香 马晶晶 何芳芳
新闻推荐
环峰镇:全民齐动员旧貌换新颜3月25日,走进环峰镇三龙村徐庄自然村,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水泥路,精致的文化墙,村民房前...
祁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祁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