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定向预警为山区群众撑起“保护伞”

黄山日报 2020-07-22 01:28 大字

岩寺镇组织群众转移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演示实时定向预警系统在气象风险预警和监测预警基础上,黄山市探索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小区域、精细化实时定向预警。2019年5月,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系统试运行,11月正式运行,成效不俗:全市目前共发布524次定向预警,预警乡镇1768个/次,发布定向预警信息11万余条,多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由此,黄山市此项工作获上级肯定和群众好评。

□黎小强文/摄

信息平台完备

近日,记者走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灾害预警会商中心,了解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工作情况。

工作人员程斌介绍,2019年年初,该局会同市气象局、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谋划系统建设,研发系统软件。首先研究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模型,考虑雨量系数、地质背景因素、雨强比重系数等;其次打通数据采集渠道,与市气象局合作,建设气象专线,实时抓取气象部门和省自然资源厅统一建设的所有雨量站点(221个)每小时雨量数据;再次是实现雨量站点关联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同时,黄山市开通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微信公众号,使用人群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包含预警信息、数据查询、科普专栏等板块;整合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系统搭建在气象部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上,建立防灾人员信息库,包含市、区县、乡镇、村组和隐患点上监测人联系方式。每次生成的预警信息经审批后,由平台自动定向发布;完善地质灾害和气象数据库,便于后期开展数据分析等工作。

当日10时许,平台发布预警信息“歙县岔口镇定向发布橙色预警,休宁县白际乡定向发布橙色预警,祁门县塔坊镇、祁红乡和新安镇定向发布橙色预警,请以上乡镇防灾工作人员按照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各项工作”。市地环站负责人侯捷告诉记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值班人员可实时查看责任人、监测员是否已收到预警信息,未反馈的,他们将打电话直接通知,确保信息送达。

机制效用明显

对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黄山市乡镇工作人员纷纷点赞。

7月8日11时许,徽州区岩寺镇党委书记程朝胜穿着长筒胶鞋,从地质灾害点回到办公室。“7月7日下午4点38分,我接到预警信息。镇党委立即部署,联村包片领导负责转移受威胁群众,晚上7点半到11点,5个行政村38个切坡建房户101人全部被安置在村委会、宾馆或投亲靠友。”程朝胜说,汛期,洪坑村、翰山村2处地质灾害点3户10人均被顺利转移、安置。

祁门县平里镇镇长宣永贵说,7月7日、8日,接到红色预警信息,他们按预案要求,迅速转移贵溪村石坑地质灾害点受威胁群众12户17人至安置点,成功避险。随后,3处发生塌方。

黟县宏村镇副镇长刘超平告诉记者,泗溪村地质灾害点较多,定向预警开展以来,群众积极配合。7月8日,收到红色预警后,他们顺利组织村民转移。

今年7月5日至7月7日凌晨,正值黄山市降雨最强、最集中时段,通过实时定向预警系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红色预警20次,预警乡镇54个/次;橙色预警25次,预警乡镇95个/次。为保证预警信息及时到达,在短信、微信平台通知的同时,值班人员还通过电话通知到乡镇、村组和监测员,要求立即转移。信息送达后,乡镇立即提前转移40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上1305户3332人。

更高水平可期

程斌透露,今年以来,黄山市发生104起地质灾害灾险情,其中60余起均在实时定向预警所在区域和有效时段内。

该系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自动抓取雨量、自动根据预警模型计算预警等级,基本实现自动发布预警信息,只需1-2名值班人员即可满足工作需要;大大减轻防灾成本,及时发现局地降雨区域,有的放矢,避免“一刀切”式预警,为相关乡镇集中有限防灾力量,开展监测巡查、临灾避险转移和抢险救灾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大大提升预警时效,既检验气象风险预警准确性,更将预警时效提升至1小时,甚至可根据强降雨情况,通过人工介入,借助风云四号卫星每10分钟更新一次的雨量信息,及时捕捉局地短时强降雨,做好30分钟定向预警或调整预警等级,及时针对定向预警区域采取防灾措施。

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建立符合黄山市市情的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模型,进一步提升预警精细化程度;完善地质灾害专业化监测网络。黄山市全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计划以15公里的网格密度布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实时动态采集隐患点变形特征、运动特征、宏观灾变现象及主要影响因素等数据,构建专业监测网络,并接入市级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测预警,后期再视情加密监测设备,提高监测准确度。

新闻推荐

祁门县:深化驻村夜访推进乡村振兴

本报讯“你们帮我解决了一个很现实的大问题,真的是非常感谢。”祁门县祁红乡祁源村原贫困户汪发宝几年前在外地医院做...

祁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祁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