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郑板桥与徽州“二马”

黄山日报 2019-11-05 06:09 大字

□王政权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思想最活跃、交际最广泛的人物之一,他与寓居扬州的徽州人士交往格外密切,与吕奂等人多有交往,特别是与“二马”的关系尤为友好。

“二马”即马曰琯、马曰璐兄弟。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嶰谷;其弟马曰璐(1697—1761),字佩兮,号半槎,国子监生,官后选知州,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不赴。马氏兄弟是徽州祁门人士,在扬州经营盐运,人称“扬州二马”,被列为扬州“八大盐商”之一,与“扬州八怪”关系甚是深厚。郑板桥与“二马”相识结交,缘于焦山吟诗。焦山是著名的的“京口三山”之一,屹立于长江之中,如中流砥柱,成为一大胜景。寺、亭、楼、阁、佛洞、碑林掩荫云林之中,从远处望去,满山苍翠,宛如碧玉,所以又叫“浮玉山”。东汉焦光隐于此,皇帝三次召他做官,他毫不动心,焦山之名由此而来。焦山的《瘗鹤铭》是古代著名的石刻,号称“大字之祖”,其年代和作者说法不一,宋以后崩落江中。时隔数百年,在康熙年间有人从江中打捞起一部分来,成为人间奇迹。

一年,郑板桥为读书躲债来到焦山,住在主峰西侧。某日,他在山间小道上散步,见到有个人慢悠悠地从山上往下走,边走边念:“山光扑面经宵雨,山光扑面经宵雨……”老是重复这一句。郑板桥停住脚步听了一阵,知此人在寻诗觅句,为找不到下句而苦恼,便脱口而出:“江水回头欲晚潮,如何?”真是妙对,那人喜出望外,忙招呼郑板桥,通报了姓名。原来此人是“二马”中的老大——马曰琯。“二马”是扬州大盐商、大收藏家,又是诗人和学者,喜欢与文人雅集吟唱。时马曰琯正在焦山游历、读书,见郑板桥如此文才,非常敬佩,就邀请郑板桥到他的双峰客舍去住。两人谈诗论文,只恨相见太晚。言谈之中,马曰琯得知郑板桥为躲债而来,故意不动声色,暗地里派人送了几百两银子到债主兴化郑家,说是郑板桥送回去的。郑板桥在焦山住了数十日,心中还惦记着兴化之事,于是告别焦山,回到兴化,方知马曰琯行的义事,从此便与马氏兄弟结下终身之交。

除此,郑板桥还与寓居扬州的徽州诗人、学者多有交往。郑板桥常与他们相会于两淮盐运署宴席上,相聚于“二马”家小玲珑山馆的书楼亭阁,谈古论今,臧否时事。颜希源在《仪征县续志·名迹志》有记:“江村,在游击署前,里人张均阳筑。今废,兴化郑板桥燮尝居于此,与吕良州唱和。”刘文淇《重修仪征县志·人物志》云:“吕奂,字凉州,歙人吕音子也。工诗,好弈,所居江村,占山水之胜,与兴化郑板桥诸名流歌饮其中。”郑板桥后来在《贺新郎·西村感旧》词中回顾道:“抚景伤漂泊,对西风怀人忆地,看看担搁。最是江村读书处,流水板桥篱落,绕一带烟波杜若。密树连云藤盖瓦,穿绿阴折入闲亭阁,一静坐,思量着。今朝重践山中约,画墙边朱门欹倒,名花寂寞。瓜圃豆棚虚点缀,衰草斜阳暮雀,村犬吠故人偏恶。只有青山还是旧,恐青山笑我今非昨,双鬓减,壮心弱。”

新闻推荐

丁志超:特色产业种出“摇钱树”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既然驻了村,就绝不能蜻蜓点水,一定要沉下心,干出个样子来,给红旗村的村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祁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祁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