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邓小平大智慧中的小细节

老年生活报 2019-10-11 09:05 大字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人熟知的风采集中体现在他的大魄力、大胆识、大智慧上,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其实,大凡高明的领导者,都不仅拥有超群的胆略和决策能力,也同样要善于全面、周密、细致地做具体工作。

邓小平除了具备 “举重若轻”的恢宏气度外,也拥有“举轻若重”的细致功夫。 “精雕细刻”,就是邓小平成功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数十年“精雕细刻”地处理具体问题、打磨细节的丰富经验,也是成就邓小平治国理政“大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

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与会代表时说过一句话:“过去冀鲁豫的工作比太行热闹得多,太行的工作不够热闹,但是精雕细刻。当然,那个时候太行的工作再加点热闹就好了,但是归根到底它是细致的工作,精雕细刻的工作,很深入的工作,结果得益处大,兵就不跑。”他还说过:“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 ”

在邓小平眼里,“精雕细刻”就是工作要 “深入”“细致”“一点一滴”地积累。这种工作作风,是革命成功的关键之一。

以“新兵动员”为例,动员群众当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首先是进行充分的宣传鼓动,以激发群众的热情。具体办法是召集军人家属开会,或者举行军民联欢晚会,“有可能时甚至举行会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不仅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样就拉近了人民军队和群众的感情距离,从而也改变了他们“惧怕军队的心理和 ‘好子不当兵’的观念”。这些都使招募新兵变得更为顺利。

像这样“精雕细刻”的工作例子,在邓小平的经历中还有很多。他本人还回忆和总结过这样的事:“我们禁鸦片烟运动、土改运动,那样大的规模,都不登报,搞得那么细致,搞得那么好,都是在深入细致的工作基础上搞好的。 ”总之,“一切工作的成绩,都是由一点一滴的细致工作积累起来的”。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以后,国家政治生活需要邓小平作更多的宏观思考和决策,不可能再在一些具体事项的细节上花太多时间,但我们从一些事例中,仍然不难看出他善于见微知著、大气中显精细的特点。比如,他提出修建职工住宅时要安装好水管、煤气管道,还要考虑职工的洗澡问题,以提高职工生活的舒适度;他对“桂林一个小化肥厂,就把整个桂林山水弄脏了,桂林山水的倒影都看不见了”的状况很痛心,提出要有人抓这件事;他对搞好黄山旅游提出了不少非常具体的建议,包括“搞些好的竹编工艺品”,“搞一套黄山风景明信片”;还建议祁门红茶要弄成一二两一包的来出售,“包装搞漂亮些”,游客好带回家作纪念;等等。

据一些曾经在邓小平领导下工作过的人回忆,邓小平善于在作出大的决定后“大胆放手”,“不作具体干预”,“不多讲具体方法”,让下属充分发挥智慧、施展才干。按照曾担任过中组部部长的陈野苹的说法是:“既抓得紧,又放得开。在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他抓得很紧;在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上,他又放得开手。”这似乎跟他对“精雕细刻”“深入细致”地做工作的倡导和要求有点矛盾。其实不然。邓小平在工作中是把“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两种工作风格有机结合起来的,关键是视情况相机运用。

可以这样说,邓小平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既得益于他那“举重若轻”的战略思考,也得益于他那“举轻若重”的“精雕细刻”“深入细致”的唯实作风。 李琦

新闻推荐

荷花宴荷花茶荷花酒文堂村荷花“开出”产业链

本报讯9月12日,在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醉梦缘酒坊内,随着第一批200公斤荷花酒的出炉,文堂荷花产业第4个产品开始上市。这...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