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红特色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黄山日报 2019-10-02 09:04 大字

“你们祁红世界有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黄山时曾如此赞誉祁门红茶。祁门红茶诞生于皖南山区生态茶乡——祁门县,祁门红茶因祁门而得名,祁门又因祁门红茶而知名。 祁门红茶外形条索紧细,峰苗秀丽,金毫显露,色泽乌润,俗称“宝光”,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隽厚,叶底红艳匀亮。尤以香气著称与世,因其香气似花、似果、似蜜,无以名之,被茶界誉称“祁门香”,是世界唯一以地域名命名其香气类型的茶叶。自1875年创制后,迅速风靡欧美,获得“王子茶”“茶中英豪”“群芳最”等称号,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珍品。

祁门红茶超群品质主要是由卓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和独创的精湛工艺共同作用而成。

祁门介于北纬29°35′—30°08′与东经117°12′—117°57′之间,处在世界产好茶最多的北纬30°生物圈,位于中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适中,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水量1700mm。境内山峦起伏,清溪纵横,黄山余脉绵亘全县,600米以上的中山238座,千米以上的41座,素有“三十六溪清浅水,二十四重高上山”之说,森林覆盖率达88.64%,位居全国前十,安徽首位,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就坐落其间。祁门红茶产区就位于含铁丰富的祁门最大水系阊江水系沿岸的群山中,海拔多在300m上下,四周主要树种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森林覆盖率90%以上、土壤类型以红壤、黄壤、黄棕壤为主,pH值4.5~6间,有机质丰富的丛林地块中。山多、云多、雾多、阴雨多、日照少“四多一少”,形成的优异自然条件,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最佳的环境。

祁门特有的茶树良种—祁门槠叶群体种,历经千年的驯化繁衍,是最适合祁门自然环境的茶树良种,也是国家首批鉴定认可的国家级茶树良种,曾被引种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茶叶种植的推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以此为母本选育出的国家级、省级无性系茶树良种还有“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凫早2号”“皖茶4号”“皖茶5号”等,奠定了祁红品质的种质基础。

祁门红茶传统制作技艺是历经百年锤炼、百年传承的特种技艺,自祁红鼻祖胡元龙等一批开创者创立以来,历经吴觉农、胡浩川等业界大师改良提升,其手工茶已经成为一种汇集我国红茶制作加工历史文化的表演艺术。其独特发酵工艺被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近代四大茶圣之一陈椽先生称为“渥红”。传统祁红制作工艺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包含20余道工序。2008年6月7日,祁门红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祁红非遗技艺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5人,市级25人。

短短百余年历史,祁门红茶就因其无可比拟的优异品质,获得殊荣无数。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最高级奖“甲项大奖章”(最高金奖);198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四度蝉联国家优质产品金奖。

进入新世纪,祁红产业紧紧围绕建设“更具盛名的中国红茶之乡和全省生态经济强县”总目标,全力推动“五大提升”和“三区同创”建设,祁门红茶品牌再铸辉煌。2012年,祁门红茶入选农业部“2012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2010-2018年“祁门红茶”品牌连续9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十强的茶叶公用品牌,并荣获“2015、2018、2019中国茶叶最具传播力品牌”“2016、2017中国茶叶最具带动力品牌”。祁红品牌建设推动了祁红茶产业融合发展,2013-2017年,祁门连续五年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并荣获“2014年度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2016年度中国十大最美茶乡”。2018年,祁门县又荣获“2018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和“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中和汤

相传,南宋祁门籍著名诗人方岳在波阳为官时,衙署在鄱阳湖边。他见中河水秀且自家乡流来,公余便常来河上泛舟。方岳嗜好豆腐,一次在船上煮豆腐块时缺少佐料,因见河中小虾甚多,便捞了一些与豆腐同时下锅煮透,一尝之下,确实味道鲜美。以后他每煮豆腐,均要去中河捞虾米为佐料,还将此菜命名为“中河”,并将其制法带回家乡。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中河就传遍了整个祁门,成了宴会上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其配料也越来越多,味道也就越来越好吃。因“河”“和”同音,“中河汤”慢慢被人改为“中和汤”,为中和多种美味之意。并且上了徽菜谱,成为很受顾客的欢迎的一道徽菜。

千层锅

千层锅是祁门山区的一道美味菜肴。其原料多用农家土菜,一层层码放进一口大铁锅中,大火烩煮得透熟,热气腾腾地连锅端上桌。一般情况下顶上盖的一层是红烧肉片,硕大肥实,油而不腻,周围是排列整齐的肉圆,往下有油炸的豆腐、风干的野味、鲜嫩的竹笋、多样的山菜,通常最下端是干菜拌米粉,油足味厚。吃一层,露一层,每层都不同样,每层都有自己的风味,既新奇又有味,而且料多份足,既是一道菜,也可当饭吃。

当年,曾国藩率湘军驻祁时,时常行军,有时驻扎在荒郊野外,便因陋就简,在堤畔上挖一排灶,架一溜锅,有什么原料都拿来一锅烩,创造出这种即省工省料又独具风味的名菜。后来这道菜传到安凌一带民间,久而久之,叫出“千层锅”的名头来。

字豆糖

字豆糖由糖稀、黑芝麻粉、黄豆粉三种简单的原料组成,经过制糖艺人巧妙制作,将富有吉祥寓意的“福、囍、爱、旺、春、礼、寿”等不同的字做在豆糖里,在切开的每块糖片中,都蕴藏着一个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一种可食可赏的民间糕点,不论是馈赠亲友还是招待客人都成了百姓的首选。在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中,祁门字豆糖凭借5分多钟的镜头令全国家喻户晓。

苞芦松

苞芦松是祁门特色传统小吃,用山区的山苞芦为主原料制成。山苞芦为山上种植的一种玉米,生长期约140天,其味甜清,宜作茶食及佐餐食品,营养成份高。山苞芦晒干后经过磨粉、搅糕、装箱、凝固、切片、晾晒等工序,制成一片片金黄的苞芦松,投入油锅煎炸,薄片舒展膨胀上浮即可食用,在春节期间被当地广大农村被演绎得有滋有味。

鱼腥草

鱼腥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具有浓郁的气味,如同鱼腥而得名,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野生佳蔬。原名蕺菜,在我国很早就被采食,《会稽志》中就记载说越王勾践曾采蕺于山。祁门人因喜食其根,习称为猪蕨根。

鱼腥草植株规整,形态美丽,高30厘米左右,茎上有节,叶互生、心脏形,表面绿色,背紫红色。穗状花生于枝顶,有4片白色苞片,蒴果近圆形。喜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祁门的山间地头和茶棵底下,到处可见其成片生长。

鱼腥草味辛性寒,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功效。其药理主要表现为抗菌、抗病毒、降压,还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和抗肿瘤等作用。使用范围很广,据说在抗“非典”的中药里,鱼腥草是必不可少的。

鱼腥草全株可食,据说福建人喜吃嫩叶,贵州人爱食根茎,成都人根叶均吃,然而祁门人只吃其肥壮的地下茎。各地有不同吃法,有加作料凉拌生吃的,也可连同茎叶煮汤,此外煎炒或腌渍亦佳。在祁门吃法只有一种,一般配以红辣椒同炒。洗净后的鱼腥草根茎,白带微黄,肥嫩柔脆。切成小段,大火爆熟后颜色金黄,在红辣椒的映衬下,分外鲜艳诱人。食之有种特殊的气味,浓郁扑鼻。初食者可能会认为鱼腥之气太重,一时难以适应,然而久食之后,必可习惯,慢慢地更能会体味出其独特的味道,唇齿留香,难以忘怀。

新闻推荐

一杯茶:但煮秋风祁门香

□本报记者祁俊叶有辉初秋时节,轻风拂面。从高耸的仙寓山峰到清澈的阊江两岸,漫山遍野碧绿的茶树,映衬着山下深绿浅...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