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但煮秋风祁门香

黄山日报 2019-09-27 06:53 大字

□本报记者祁俊叶有辉

初秋时节,轻风拂面。从高耸的仙寓山峰到清澈的阊江两岸,漫山遍野碧绿的茶树,映衬着山下深绿浅黄的稻田,浸染在秋日的诗情画意里。

祁门,作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主产地,这里云雾缭绕,气候湿润,土壤优势得天独厚,同时兼具林茶共生的独特自然形态,形成了世界一流的茶树生长环境。正是这样的天赋异禀,造就了举世独有的“祁门香”。一杯祁门红茶,芬芳持久,汤汁醇厚,氤氲着红茶独特的韵味与风情。

1915年春天,祁门红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最高级奖“甲项大奖章”(即金奖),一举步入世界顶级名茶行列。100多年来,享誉世界的祁门红茶历经风雨沧桑,几经人间沉浮,见证了中国茶的起伏跌宕。如今,在祁门红茶振兴计划的战略指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更具盛名的中国红茶之乡和全省生态经济强县”总目标,全力抓好“五大提升”和“三区同创”,小茶叶做成了大产业、大民生、大文章,百年祁红重新焕发出“茶中英豪”的夺目光彩。

飘香,享誉中外天下知

祁门县城茶山公园里有一尊采茶女汉白玉雕像,这座标志性建筑是为了庆祝1987年祁门红茶获得世界第26届优质食品评选授奖大会金奖而建立的。雕像后面的墙上写着“你们祁红世界有名”几个大字,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祁门红茶的赞誉。

世界闻名的祁门红茶是祁门人的骄傲,因其卓越的品质、迷人的香气,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红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

“祁门红茶历史并不长,大约在1875年,工夫红茶的制法才传到祁门,以贵溪村的胡元龙等人为代表的茶人以宏远的见识,根据闵红生产经验,创制祁门红茶。此后各路相继仿效,祁门迅速成为中国红茶之乡。”今年85岁的祥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顾问闵宣文向记者介绍道,“祁门红茶比福建小种红茶虽然要晚100多年,但一经问世,就以‘香高、形美、味醇、色艳’的品质令世人眼前一亮,并很快获得海内外茶商的青睐,也让祁门这个皖南小县城在世界上有了自己的名字——Keemun。”

回顾当年的红茶发展历程,闵老先生眼里充满深情。1951年闵宣文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来到祁门,此后的60多年里,他一直从事着祁门红茶的制作、检测和评审工作,他的一生已然和“祁门红茶”四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光沉淀大半个世纪,在闵老的身上记录着百年祁红的浮浮沉沉,也见证了历久弥香、人茶合一的匠心传承与守望。(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在祁门红茶百年的发展史上,曾有过数次起落:从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问世,到获得国际大奖,这一时期的祁门红茶风靡欧美,最高时一担祁门红茶出口价格卖到360两白银,喝祁门红茶成为贵族生活方式的象征。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通商口岸发生变迁,祁红出口受阻,发展陷入困境。直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各国名茶产量减少,祁红又一次走俏世界市场。抗日战争爆发后,百姓无心无力种茶,祁红发展再次陷入停滞。

解放后,祁门红茶迎来了繁盛时期,年产量由1950年的1.8万余担到最高7.9万担,绝大部分出口国外。作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祁门红茶为国民经济建设换回了大量外汇和急需物资,续写了新的传奇。

上世纪九十年代,茶叶市场放开,祁红茶厂改制……

历经岁月沧桑与沉浮,如今整修一新的祁门茶叶改良场、生机勃勃的老茶园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曾经的辉煌与繁盛。

“幸好啊,进入新世纪,祁门红茶还是被救活了!”回首往事,闵宣文爽朗地说,“祁门茶厂的厂房虽然消失了,但祁门红茶却是越来越活跃了!”

振兴,砥砺前行谋发展

时光如白驹过隙,光阴荏苒中祁门人民一直没有放弃重振祁红的梦想和追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祁门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山区实际,坚定不移推进祁红茶产业转型发展,不断加强祁红品牌建设,全力打响祁红靓丽名片,奋力谱写出祁红产业振兴新篇章。

在坚持祁红产业持续、生态、健康发展理念指导下,全县上下持之以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抓好“五大提升”和“三区同创”:即实施基地、品质、企业、品牌、文化五个提升工程,同时开展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创建,祁红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祁红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活力充沛的茶企。面对祁门茶产业新一轮的突破与提升,全县各家茶企、加工厂纷纷在生态茶园建设、工艺改良上做出创新探索,与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换挡提速的齿轮紧紧咬合,以祁红品牌为市场引领,加快祁红茶产业发展。

“天之红茶叶有限公司于2011年完成了国内首条工夫红茶清洁智能化加工生产线的研建项目,有效解决了祁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设备研制、生产线联接、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工夫红茶加工技术的重大突破。”祁门红茶协会会长、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事长王昶介绍说,目前祁红自动化加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11年,祁门县委县政府提出祁红产业发展“2111”计划,着力将祁红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祁门红茶步入发展快车道,天之红、祥源等一批一流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县从事茶叶加工的企业由2010年的200余家发展到400余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亿元规模企业3家。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推进祁红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祁门红茶协会应运而生。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单位233家,其中团体会员116个,个体会员117人,实现了祁门红茶产业发展的百舸争流、百花齐放。

在众多茶人的凝心聚力之下,祁门红茶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祁门红茶公用品牌连续9年获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2018年,祁红产量、产值双双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企业加工红茶5500吨,产值12.5亿元,茶业综合产值35亿元,红茶出口更是达到了424万美元。

远航,祁红文旅发新芽

祁门红茶是上天的馈赠,祁红文化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平里镇是祁门红茶鼻祖胡元龙的故乡。百年前,祁门红茶从这里出发,经水路走向世界,祁红文化在这里植根积淀;如今,这里已经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宜居宜游的祁红特色小镇。

近年来,祁门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将祁红文化作为提升产品底蕴及产业价值的重要的支柱,积极打造祁红历史文化地标、红茶产业示范区、大健康生态旅游目的地,以生产高品质、高标准的祁门红茶为依托,发展茶文化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借助“融杭接沪”的机遇,建设环境优美的“都市圈后花园”,推动农业资源向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转化。

“茶旅融合不仅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让祁门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现在大家不仅是在‘种茶叶’,更是在‘种风景’,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祁门县祁红产业发展局局长范典苍介绍说。

近年来,全县各地不断加强祁红历史文化研究,加大对胡元龙故居、茶叶改良场、模范种茶厂、祁红制作技艺等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推进“祁红+”……从牯牛降景区到天之红茶园,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到品得到的茶产品、带得走的艺术品,茶文化、茶产品、茶旅游的完美结合赋予了祁门新的时代内涵,也吸引了更多游客慕名而来,三产融合不断推进祁红茶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2019年4月,总投资15亿元的“十里茶乡”文旅项目正式签约,一个“十里茶乡十里花,十村百景乐千家”的美丽祁门正在绽放新的活力。

一片茶叶,犹如一叶扁舟,在历史长河中沉浮,与中华文明相生相伴。这叶扁舟从祁门走出,经“万里茶道”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外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友好使者。如今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业态方兴未艾,这片“小茶叶”正在撬动一片新市场,一个全新的祁门红茶产业正在扬帆起航。

新闻推荐

舍会山:红色基因催生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舒俊老区面貌焕新颜,红土地上谱新篇。9月11日,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采访组走进祁门县祁红乡永胜...

祁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祁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