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府墨: 历经千秋“香”如故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徽州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灿烂文化,文房四宝中的徽墨、歙砚早已令历代文人大夫赞不绝口。而今,行走在这片土地上,那些青砖黛瓦和水塘波影里,似总能觅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味道,人们会说那是徽墨积淀千年的幽香。在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国家一级藏品——宋代“文府墨”,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徽墨,更因从水中被发掘而愈显珍贵。
水泡千年仍不朽
1978年的一天,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茶科所的基建工地上,工人们在施工中挖出一座墓葬。这迅即引起了安徽省考古所的重视,他们当即组织力量对墓葬进行了保护与发掘。历经岁月侵蚀,墓葬早已被积水浸泡,棺木中几无遗物留存,专家们在清理过程中只发现一枚“崇宁重宝”、两枚“太平通宝”和一把木尺,他们据此判定这座墓葬属北宋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棺底积水里,专家们最后又发现了一锭墨。这锭墨出土时上端已残,剩余部断为两截,残部整体呈扁长条状,两侧弧边。残存部分长 8.15 厘米,宽 2.75 厘米,厚约0.9厘米,重18.2克。考古人员根据墨面的字迹勾描,正面残留为楷书“文、府”二字,反面残留为楷书“制”字,于是定名“文府墨”。
“这锭墨据考证也是北宋时期制作的,作为消耗品,墨一般难以长久留存,所以存世较少,更不用说泡在水中千年还能存留了,这锭‘文府墨’也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出土唯一的北宋时期墨锭,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博物馆讲解员王晓薇介绍道。
方寸徽墨品匠心
据史料记载,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到了歙州。南唐,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为墨务官,赐奚氏一家为李姓,从那以后世间便流传着“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称为徽墨,徽墨之名逐渐形成并相传至今。
而到了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明代中期以后,在整个徽州地区,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使得徽州成为全国制墨业的中心。
一锭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的徽墨,何以历久而不散,浸水而不腐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道出了其中的门道。原来,徽墨制作一般以松烟、油烟和漆烟为主要原料,配以骨胶、中药材、添加剂等辅助材料,历代制墨所用的松烟均由黄山松炼制而得。人们称徽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由此,文府墨得以留存也就可见一斑了,而它的出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唐宋之交,中国制墨技艺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填补这一时期徽墨实物的空白。
徽州故里,翰墨飘香。一锭小小的徽墨,将实用与艺术相融合,自然、典雅,丰润着文人雅士的案牍,蘸墨疾书,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灿烂文明因此芳香永驻,厚重绵长。 □据《安徽画报》
新闻推荐
□阊江小学小记者站陈璐昕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增强全校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救防范能力,12月17日,祁门县...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