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秋:习书、办学两相宜
□记者 黎小强 文/摄
采访李京秋,乃因市书协群中偶见其书论切中肯綮,作品深得魏晋风韵,于是心向往之。10月19日上午,屯溪栢景雅居小区,记者幸会李京秋。
这是一间带地下层的房子,地下设为书画工作室,一大一小两桌,大桌摆一巨制横幅,以二王书风抄录《桃花源记》,满墙皆是其行草条幅和画作。沏茶,落座,身材魁梧、着黑色中山装的李京秋聊起书法的那些事。
“我今年8月份退休。”李京秋介绍,他高中毕业后在祁山小学代课,招工考试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了祁门县供销社。后来,单位不景气,他靠书画、广告等谋生,而这一切来源于小时练就的书画功力,“我母亲小楷写得好,在南京新街口的橱窗里展览过。父亲有个朋友叫忽晨,书画、摄影、篆刻、诗词俱佳,书法习文征明。我从小耳濡目染,对书画有了浓厚兴趣。”
练习书法的同时,李京秋的理性思考与日俱深,广涉《书谱》《艺概》《广艺舟双楫》等古代书论。谈及笔法,他引用《书谱》句“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认为一些人临帖不当,流于表面,未掌握其中笔法精髓。“董其昌说,观古人书法,当观其入笔处;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体悟用笔的细腻,少不得口传面授,王義之从钟繇处得笔法,传到颜真卿,后来不见记载。”李京秋侃侃而谈,仅是孙过庭的《书谱》,他就下过10年工夫。同时,他一直订阅《书法报》《书法》杂志等,关注书坛动向。思虑之余,他的书论也屡载报端。1986年,《书法报》以“你对书法基本功的理解”为题征文,其稿入选。也因此次在全国知名专业媒体上著文,他被收入《祁门县志》,30多岁在当地就“小荷已露尖尖角”。
理论与实践相长,李京秋的书法创作也渐入佳境。当年,祁门县城的红都大酒店高端大气,他题写的招牌为之添彩。“每个字做起来一米五,客人来往观赏,确实让我激动。”他笑说,如今都淡然了,觉得享受寂寞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每天基本坚持2小时的书写,晚上要到12点左右。与古人对话,其乐无穷。”
个别书家追求虚名,李京秋不以为然。除省书协会员、祁门县书协主席外,他没更多光环,也无多少参赛经历,却暗自蓄力,苦苦追寻魏晋书风。“要在某个书体上达到相当高度,不是指全市、全省。”他目光顿时炯炯有神。
为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办书院一直是李京秋的夙愿,10年前办过,不幸夭折。后来,他在屯溪延安路寻一处400平方米的场地,再办京秋书院,现有3名专业教师、100多位学生。李京秋告知,学生中教师子弟居多,还有人从别的培训机构转来,亦有成人。书院恪守“传统、专业、科学”办学宗旨,传统是指深入古人,精研古代经典作品;专业是严格训练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功力,让学生一入门即得正确指导;科学是运用有效的训练方法,因人施教。他探索出“阶段训练法”,根据不同对象情况分阶段训练,科学分配时间,一段时间达到一定效果。他还极力推行“三心教育”(爱心、耐心、细心),制定书院发展规划,比如明年培养一批出色中小学生学员,针对成人开设书法批评专栏、普及教学。目前,这些愿景正渐渐落地。第14届全国中小学生书法现场书写大赛,从3000人中海选1000人,前200名获金奖,京秋学院学员独占2席。全省中小学生书法大赛,3万人参加,其学员获银奖。“让进来的学生一两年有变化,学生感觉到,家长看得到。”李京秋神情坚定。
清风入袖,明月入怀。李京秋以为,平和简静是书法最高境界,人生亦然。“写字是主要生活内容,再力争培养一批优秀书法学员。”他如此规划退休生活。图为李京秋在习书。
新闻推荐
榉根关古徽道(资料图)□谢光明古徽道不仅是徽州人民与外界来往的通道,更是历代徽商贸易的平台。徽商将木材、布匹、...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