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口头约定讨薪成了难题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8-02-27 11:15 大字

■ 本报记者陆杨

“找我们干活时,说好的给我们每天160元工资,结果结算工资时,却只给150元,我们要维权。 ”2月24日,石台县七都镇农民胡长青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希望本报记者帮其讨薪。

胡长青告诉记者,去年,他和五六个同乡工友经中间人介绍,来到祁门县一处道路施工工地干活。 “当时中间人说,给我们160元工资,工程结束后结清。 ”胡长青说,他们对这工资比较满意,于是开始干活。

干了2个月时间后,工程完工,胡长青等人拿到了工资。 “但我们对比工时却发现,老板是按照150元的标准给我们发钱的。 ”胡长青说,据此,他们每人被拖欠了五六百元,一共有3000多元。

得知这一情况后,记者试图帮胡长青等人维护权益,但一番询问后了解到,胡长青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当时约定的情况。胡长青表示,160元的标准一直在中间人口头说说,没有落实到纸面上。

不仅如此,胡长青等人和施工方也没有签订任何书面合同。 “都是熟人介绍的,我们相信他,就没签合同了。 ”胡长青说,自己多年在各地打工,很少有签合同的,“这次又是短期上班,就更没有合同了。 ”

因为没有任何纸质合同,记者想寻找一些间接证据,比如和中间人约定工资标准的短信记录、通话录音等,但胡长青同样表示,没有此类证据。这让记者十分为难,因为缺乏核心证据,胡长青维权难度非常高。

就此,记者也咨询了祁门县人社局。该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劳动部门即便介入也很难有效果。该局提醒,不论是长期上班还是临时工,都应该书面约定工作内容和工资,避免维权无门。

新闻推荐

祁门县春节消费市场平稳有序

□冯锡鹏王武晨刊讯春节期间,祁门县没有重大消费安全事件和群体性投诉事件发生,消费市场平稳有序。春节前,该县以节日市场打假专项行动和食品药品“亮剑”集中整治行动为抓手,以节日消费量大、日常监...

祁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祁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