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祁门曾有个中国首家茶叶科研机构

合肥晚报 2017-05-21 04:20 大字

○古朴典雅的中国祁红博物馆

○阊江古码头的石板依然存在

○中国进口的第一台德国捻揉机

○博物馆中展示的“非遗”祁红制作撼盘技艺

日前在“安徽全球推介会”上,外交部部长王毅盛赞祁门红茶,“刚才我们品尝了一下祁门红茶,号称为镶着金边的女王,我虽然第一次品尝,但是仍然余香在口……”这让祁门红茶再次进入世人眼中。其实,关于祁红,还有许多“幕后故事”: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红茶最早的原产地并不在祁门:为了研制红茶,在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家茶叶科研机构:国家级“非遗”祁红制作技艺有着许多精彩之处……

一祁门并非红茶发源地?

说起祁门红茶,不少人知道的应该就是邓小平同志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你们祁红,世界有名。”而“茶痴”老舍先生在1964年也特地为祁门红茶作诗一首,“春日春风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屯绿祁红好姊妹,浓妆淡抹总无瑕。”

其实,自一百多年前的1915年祁门红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就名声远扬了:在英国有喝下午茶的传统,祁红被视作珍品,受到许多皇室成员的钟爱,其中包括英国女王;在中国,祁红也一直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祁门县城并不大,一条江水穿过祁门,汇入鄱阳湖。这条江叫阊江,而祁门的得名就源于东北面的祁山与西南面的阊门。我们到达时正是傍晚时分,一道夕阳斜铺在阊江上,金光闪闪……遥想当年,徽商正是经过这条水路将茶叶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到世界各地。

但或许你没有想到 ,祁门并非红茶的发源地。“红茶的发源地是福建武夷山。在1875年之前,祁门只产安茶和青茶。而祁门产红茶则和我们这里贵溪人胡元龙有关。”祁门县平里镇党委副书记方辉煌告诉我们。

据方书记介绍,胡元龙于1836年出生在祁门南乡平里镇贵溪村。他年方弱冠便被朝廷授予世袭把总一职。但他轻视功名,注重工农业生产,于是在20岁左右时辞官回乡,在贵溪村建起“培桂山房”,并在此垦山种茶。“清光绪以前,祁门不产红茶,当时销路也不畅。光绪元年(1875),胡元龙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用自产茶叶,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经过不断改进提高,到光绪八年(1883),终于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红茶。” 方书记说,胡元龙也因此被尊为“祁红鼻祖”。

“当时贵溪村群山包围,为了多开荒种茶,胡元龙打破封禁条规,集合村中百姓签具公约。并自己带头,垦山千余亩,种植茶叶、茶籽、毛竹等,村人群起仿效,收入大增,促进了生产发展。”方书记告诉我们,除此之外,同治四年(1865),胡元龙还首次在祁东庄岭村发现了“太和坑”瓷土矿,被定为御瓷专矿,祁门瓷土从此名声大震;光绪三十年(1904) 胡元龙在平里创立梅南学校,开祁门办新学之先河。

“模范种茶场” 开创历史

1915年的春天,祁门红茶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这一消息传到国内,不少人为之一振。但那时我国的茶叶外销形势正趋于疲软,振兴华茶,时不我待,于是一大批爱国爱茶人士开始奔走呼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开创中国茶叶史的事件发生了——中国第一家茶叶科研机构“模范种茶场”成立。其目的只有一个:对祁红的生产技术、种植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良。

“‘模范种茶场\’当时选定的地点就是我们的平里镇。”对于为什么会选在平里,方辉煌副书记认为有这几条原因,“一是这里是‘祁红鼻祖\’胡元龙的故乡;二是我们这里山清水秀,整个村庄终年云飘雾绕,土地肥沃,适合茶叶生产;加之有一条阊江水路直通九江,交通便利。无疑是研究和改良祁红的最佳选址。”

“现在来看可能不算什么,但当时的模范种茶场的确是中国茶史上的一大创新,它不仅在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方面开我国茶界实业之先河,尤其在以红茶为科研对象方面,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就是对未来而言,这也是一笔无可估量的财富。”在“模范种茶场”旧址,方书记一边指着老厂房、老机器,一边为我们介绍说。

诚如方书记所言,一件件老物品、一份份档案资料也为我们“讲述”着模范种茶场的辉煌创举。“这台机器叫‘德国克虏伯式大型揉捻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从德国进口的第一台揉捻机。”方书记说。“那时用这台机器和筛分解块机、手推烘干机,大量生产机制红毛茶,加工筛拣后分两大批运沪销售,把祁门茶商俗称西南乡祁红大王所产的王牌祁红压在后面,茶场夺得当年祁红的‘顶盘\’,大受欢迎。”

当然,祁门茶商在茶场试用这台机器大量生产时,曾有人大加反对,说机器制茶一定会沾染铁锈和机油的气味,高温快速机烘的红茶得不到祁红特有的芳香。”不过,这些谬传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当年祁红加工技术的革新,实验机械制茶,以前无古人的胆识向近百年的制茶方式挑战。重在两大突破,一是揉捻,二是烘干。这在祁红发展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而这些改革的成功,还得归功于一个人——人称“当代茶圣”的吴觉农。1932年,当祁门茶叶改良场由于种种原因陷于困顿时,正在主持上海商检局茶叶出口检验工作的吴觉农,积极向当时的茶叶主管部门呼吁,要求振兴茶叶,并拟出良策,拿出经费,给予支持。当时的主管部门则力邀他担任场长。

“为支持祁红发展,他毅然应允,于是只身一人来到祁门。”方书记说,吴觉农到任后,首先开展“茶园之复兴与创新”工作。他针对茶园“七长八短,参差悬殊”的现状,进行剪枝实验,同时选择地势开阔的郭口垦辟新式茶园。成功后,他又着手改革制茶工艺,专门购进机械,大胆设想将沿袭了近百年的手工制茶改为机器制茶,并大获成功。“在他的主持下,场里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调查:栽培、制茶、成本,祁门、婺源、太平,以及宣城、六安、霍山,均是他们的调查范围,最终写出《祁门之茶业》、《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的鸿编巨著。应该说,改良场正是他实施振兴中国茶业抱负的好机会。”

模范种茶场,茶叶试验场,茶叶改良场……直到现在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虽几易其名,但不管名称如何改变,“模范种茶场”一直被称为“中国茶叶科技人员的摇篮”,在中国茶坛雄踞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在国际茶坛也产生影响,许多外国专家纷纷来此参观考察。据不完全统计,仅30年代中期,先后就有日本著名茶叶专家山本亮博士,中英茶叶公司英籍顾问韦纯以及苏联驻香港的茶叶专家等来过。

安徽省 规模最大茶叶博物馆

如果说,平里镇的中国第一家茶叶科研机构“模范种茶场”让我们颇感震惊的话,那么,位于祁门县祥源祁红产业园内的祁红博物馆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们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是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茶叶专业博物馆,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祁门红茶博物馆。”跟随着馆内讲解员的解说,我们看到馆内共分为“千年一叶、神奇茶境、精工细作、风云际会、蜚声四海、红色梦想、品饮时尚”等七大展厅,“馆内有珍贵文献、照片资料100余件,历史茶样、茶器与制茶工具展品70余件,重点展示了祁门红茶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优异品质形成、名扬四海盛况和祁红科普知识。”我们看到,不管是胡元龙的制茶手稿,还是清代的竹质捻揉器,抑或是古老的茶叶交易货币……无不展示了祁门红茶的传奇历史与无上荣耀!

但让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祁门红茶的“非遗”制作技术。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术被评为第二届国家级“非遗”,而出生于1933年、和祁门红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闵宣文老人则是“非遗”传承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非遗展示中心,并看到了闵老还和另一位“非遗”传承人谢永中为我们演示的制茶技艺:只见那乌褐茶条在其娴熟动作中翻滚,渐变匀称规整……他们将传统手工的打袋、抖筛、飘筛等精彩技艺,玩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祁红制法,制茶人手法和经验至关重要,丝毫懈怠不得。”闵老说,他的绝技是拼配均堆。见我们一脸疑惑,他立即解释道,“所谓拼配均堆,是将精制筛分出的同等级各号头茶,按不同的产地、时间、天气进行拼对拌匀,全凭感官和经验判断,这有点像白酒勾兑。”看着这些,我们忽然有种感受,手工赋予经典不改的本色,机械提升并创造全新的发展空间,正是在这样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祁门红茶才发扬光大的。

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改良场斑驳的老厂房、祁红出征世博会的老码头……这每一样,看似无声,确是千言万语,看似普通平凡,其实都是祁红百多年历史的最好诉说!

新闻推荐

千年徽州古村落:祁门舜溪汪村(三)

□汪胜松文/摄徽州文化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或“模范生”。如果说,宗祠文化与文明,作为徽州文化的核心文化,对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稳定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对当今社会发展与弘扬...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