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生答卷暖人心——十大战略支撑点系列报道之十

黄山日报 2014-12-15 21:52 大字

□ 本报记者 殷元元

12月13日下午1点,午后的阳光照得人暖暖的。在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小区沐春家园,65岁的程苏生和妻子吃完午饭在家里的阳台上晒着太阳。见到记者,他很高兴:“过去我们住的房子下雨要撑着伞烧饭,十多户人家挤在一起。现在这套房子我们自己住,条件好了很多,在家里就能晒到太阳,很温暖。”

“民生工程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百姓的心坎上,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市人民。”市民生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今年,市委、市政府继续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民生工程惠民力度。以保障性安居民生工程为例,黄山市今年出台相关政策,降低保障性住房申请门槛,尤其是中心城区中等偏下收入的审核标准提高到人均家庭收入21000块钱,并将新毕业的大学生和在城镇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全面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群体,让更多的普通群众安居乐业。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黄山市从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民生工程,群众“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18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首批民生工程铺开实施,全年共投入资金4亿元,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几年来,民生工程不断提高标准,扩大受益面。今年,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工程的投入资金已增加到超30亿元,项目达到36项,民生工程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惠及148万人民。

市委、市政府真情为民,将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浓墨重彩地写入重要文件,传递到千家万户。黄山市不仅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民生工程、资金保障、建后管养、绩效评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而且在市委全委会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中,都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今年,市民生办会同市直责任部门,及时出台了资金配套、实施办法、宣传方案、信息公示等各类文件42个,将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

虽然黄山市的财政不富裕,但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以及“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要求,坚持每年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投入民生,新增财力的近8成用于改善民生,确保全市民生工程财政投入年增幅保持在30%以上,民生投入年年涨、年年增。

即使是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局面下,市委、市政府全面压缩“三公”费用,优先保证民生工程资金,黄山市改善民生的力度不减反增,用实际行动贯彻“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的执政思想。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36项民生工程计划筹集资金32.68亿元,已累计拨付资金36.81亿元,占年度资金计划的112.7%。其中,市级和区县计划配套资金5.45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5.66亿元,资金到位率103.9%,民生工程资金“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在黄山区焦村镇上岭村1100多名村民的心目中,今年最让他们高兴的事是阳垅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道路硬化项目的完成,“解决了道路不畅、生活拮据、娶媳妇难这三个困扰上岭村祖祖辈辈的问题。”村支书金旺根告诉记者。

阳垅组位于海拔1300米的九龙峰脚下,距镇政府近30公里,村民祖祖辈辈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沿九龙峰山势而走的羊肠小道,运输车辆无法通过。而九龙峰漫山遍野的竹海和茶山还是上岭村村民的生产资料,茶叶、木材、毛竹、食用菌等农产品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这条羊肠小道不仅给村民的通行带来不便,而且制约了该村经济发展。“村民守着金山却过着苦日子,所以我们今年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个项目。”金旺根介绍说,这条800米的硬化道路总投资12.15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10.5万元,村民筹资1.65万元。“村民都非常支持,筹资人口达到了1100人,有一个位叫焦年平的村民还自发捐了5000元用于修路。”金旺根告诉记者。采访中,记者碰到了正开着农用车去拉毛竹的村民邵国亮,提起这条路的变化,邵国亮高兴地说:“路修好的4个月里,我家收入比去年就多了6000多元,可真是一条幸福路啊。”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民生工程,是通过财政资金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农民开展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今年,全市实施项目551个,全面完成2014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民生工程任务。其中农田水利44个,道路修建344个,安全饮水15个,环卫设施48个,文化体育设施43个,其他57个,涉及442个行政村,完工率100%;筹资人口66.3万人,受益人口70.43万人。争取各类资金6591.4万元,其中争取省级以上财政奖补资金3824万元,区县配套奖补资金1287万元。

民生工程“三分建、七分养”,只有把养护管理抓好了,才能使民生工程发挥更长久的效益。黄山市不仅在全省率先创建了一整套长效运转机制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多重保障持久惠及百姓,同时,建立了民生工程后期管理项目数据库,在全市推广建后管养“四同步三整合”做法,实行分类管养,推行购买服务,不断扩大群众参与,确保民生工程长期发挥惠民功效。在今年收入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全市投入1.01亿元用于建后管养,较上年增长14.7%。市财政整合新安江生态补偿资金、美好乡村管护资金共计4370万元对区县进行奖补。

《黄山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管养维护促实效》、《徽州区瑶村积极探索农村清洁工程 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入选省《民生工程经验案例选编》。祁门县坚持从制度入手,从基础抓起,逐步建立专业化、群众化相结合的管养新机制,先后制定了《祁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办法》、《祁门县农村清洁工程建后管护实施办法》等29个管护办法,并在全县全面落实各项管护措施,提高管护质量,使管护工作步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通过民生工程管护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使7.57万群众常年用上了安全、洁净的放心水,有效地保障了12.4万群众的安全出行,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全面实现村庄清洁、河道清爽、田园清新的目标,全县城乡生产、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真心真情惠民生,春风化雨润心田。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民生工程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身边随手可触的温暖,是实实在在让老百姓得到的实惠。题图 吴建平

新闻推荐

祁门县检察院编发《预防涉林犯罪暨检察工作宣传读本》

近日,《祁门县预防涉林犯罪暨检察工作宣传读本》一书,开始向全县各有关单位和所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及村民组发放。为预防涉林犯罪,祁门县人民检察院针对近年来涉林犯罪的多发态势,立足...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