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韶坑目连戏

黄山晨刊 2014-08-22 21:09 大字

□ 陈 琪

一个名词,不管是人名,还是地名,一旦进入你的记忆库,就很难抹去,韶坑就是其中一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祁门县做目连戏调查时,韶坑就在我的记忆库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几十年不曾谋面,韶坑目连戏班是我不会忘却的记忆。甲午年暮春,歙县朋友约我去长陔乡谷丰村采风,我就铁了心要去韶坑村抹去我记忆中的空白。

车翻过长陔岭就一直在山谷里蛇行,这里地处歙县南乡,属于皖浙两省交界处。其地群山环绕、交通闭塞,田地少而人口众,单纯的农业生产根本无法自给,流传“蓑衣当棉被,辣椒当咸盐”的民谚,说的是这里的村民生活之艰难。其实,过去这里并不偏僻,往前走20多里就到了新安江,通江达海,水是最便捷的交通。只是这个喇叭口对着的是浙江,而相对徽州就要翻山越岭了。

韶坑村徐氏系出王侯,派分吴越,大梁公新安肇基。到了南唐时期,昶公歙县开族,始建邑北徐村。后子孙繁衍,到了宗明公时,迁徙宣城柏山。经历三世,四三公旋返歙西十八都吕村。再过五世到了景春公,他通古圣之经,精风水地理,寻山问水,卜吉祥地。明洪武六年由十八都迁徙邑南八十余里的韶铿,这里层峦叠嶂,溪水长流,有青狮白象之卫,属龙盘虎踞之地。春景公生三子,伯载、伯耕、伯骑。伯耕生四子,芳通、芳达、芳享、芳荣,唯芳达公各振家声,耕读相传,三子文源、文常、文道,分衍韶铿。创上中下三门厅,中门厅迁徙隐里。

韶坑村成“丫”字形,两溪汇合处是棵近千年的银杏树。徐氏宗祠位于山村的下首,景春公三十五世迁徙韶坑,到了四十世严字辈开始建祠,历时七八年,于乾隆辛丑年竣工。乾隆辛丑年是1781年,再往前推个七八年,也就是在1773左右,祠堂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宗祠木料硕大,屋柱全是榉树和银杏树所建,祠内从不结蜘蛛网。祠内有精致的砖雕、石雕、木雕。祠堂有三进,与众不同之处是正堂设有半步金梯,这半步金梯是为徐茂公代君三月而设的。韶坑村徐氏宗祠联“千秋将相,厚德仁怀,精诚充宇宙;百代王侯,雄才博学,正气贯长虹”。宗祠前柱对联是“西周王侯世胄,东海将相名家”,正堂对联为“圭壁昭明为采惠,衣冠济美是华宗”,后堂对联则是“东海源流远,南韶世泽长”。大门上方悬挂“徐氏宗祠”大匾,中厅上方是“宗惠堂”,两侧墙壁写有“忠、孝、节、义”粉牌,它规范着人们的道德情操,也是徽州人的行为准则。寢堂则是“佑启后人”,意思是全宗后裔得到先祖的恩德庇护。

山村古亭众多,传说故事也多。韶坑村头有一“上帝亭”,相传,古时临县淳安久旱无雨,百姓要来此亭求雨,将亭下神水背回家始得喜雨,十分灵验,人们感恩上帝而得此亭名。亭前有香炉峰、石塔和名为“企鹅”的石头,石下有“神柏”一株,胸径达4米多。亭下有一凉水池,为来往行人解渴而砌成。文化大革命时大多数建筑已经被毁,企鹅石、神柏、凉水池至今仍在。

几百年来,泉水清甜长流,柏树翠色永驻,生生不息。每逢清明时节,村民都会来此祭祀,香烟缭绕,树枝上红、白、绿纸钱随风飘舞,人们祈求柏树神的佑护。传说此亭不远还有一亭,说是明代为徐文富考中“秀才”而建,亭内石壁上雕刻有“韶铿毓秀,德里钟英”字样,可惜现在已经寻找不到一点痕迹了。

在长陔与韶铿中心的“中苍岭”上有个“咏罄亭”。清代乾隆年间村民徐金莲所建,一般古时人赶路到此都要坐下休息片刻。亭外上台阶就有一“接主亭”,又名“鬼神坛”,由石板搭成,诗曰:筑坛追古始,灵爽荫仙源。传说在未建此坛前,有神灵作乱,每日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就有鬼神搭台做戏,韶坑人传说是到长陔看戏,结果就到此坟墓地看了“戏”。为镇住鬼神,经风水先生点示,在咏罄亭前建了这个“鬼神坛”,从此而后再也不闹鬼戏了,山乡又平静如常。像这样荒诞的鬼怪故事,徽州每个村落都可信手拈来,让山村的孩子们充满了恐惧与好奇。只是“鬼神坛”为迷信之物,“文革”时期已被破除销毁了。另外,在徐氏宗祠前还有一亭称“五猖亭”和“修神洞”的传说。

到韶坑不能不问目连戏。目连戏起源于祁门,流传的范围却到达徽属六县,明清时期徽州及其周边的目连戏有20个左右。目连戏后来流传大半个中国,许多地方剧种也积极移植上演,如四川高腔《目连传》、绍剧《救母记》、莆仙戏《目连救母》。清康熙年间,皇宫也开始搬演郑之珍的《劝善戏文》。乾隆年间,张照参考郑之珍的原著,编撰宫廷大戏《劝善全科》,共240出,连演10天。据说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很多都是从目连戏中移植的,可见目连戏影响极大。

目连戏演出起源明代的祁门县,有“百戏之祖”之说。按照村民的说法是“穷则思变”,为了生计,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组织戏班,以搬演目连戏为业,四处流动演出,至今已三百多年。其实,我看并非如此,穷山僻壤文化贫乏,对天灾人祸缺乏正常的认识,不得不祈求神灵庇护,因此在举行目连戏祭祀,众人往往默念咒语,“惟愿人人如愿、个个平安,男增百福、女纳千祥,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戏剧的主要功能从最开始的娱神,到后来娱人,最重要的是它还在徽州还有教化作用。徽州,山高皇帝远,皇权法律触及不到。乡规民约,宗族条规也就成了约束人们行为规范准则。而戏剧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演戏看戏则是最好传播教化的渠道,久而久之徽州人成了爱看戏的习惯。当然在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贫乏的,目连戏也迎合了一些人心理需求,常常加入插科打诨剧目,比如韶坑目连戏中的《摸罗汉》,通过逗趣哑剧形式,以两个大头互相戏谑,表现罗汉曾与柳翠娘感情纠葛。

现在山村能演目连戏的只有4个人了,其他几位老人不在家,今年82岁的徐铭佑老人,拿着他保管的曲本在祠堂里等待我们。徐铭佑15岁跟父亲学戏,演大花脸,25年前父亲逝世,逝世时81岁。父亲是跟村中徐文松学戏的。徐光辉是韶坑目连戏班主,他保管一套9本完整的曲本。村中戏头叫徐文松,他是大师傅,主演刘氏婆,还是个全才,戏班中缺谁他就演谁。

徐铭佑告诉我们,韶坑目连戏兴盛的时候,有4个戏班80多人,除每年正月及二月二在本村演出外,常常应邀到徽州其他县里演出,有时还到浙江开化、淳安、威坪等地。韶坑村的目连戏演出,行当齐全,文武并重,声腔丰富,自成特色,历来享有盛誉。韶坑目连戏演员的曲本由扮演者个人自已保管,目连戏主要有9个角色,有9本曲本,因此叫“九腿本”,这说明目连戏演员角色是相对固定的。为什么非要自己保管自己的曲本呢?这是防止外村人偷学目连戏,如果有人想教想学目连戏,做一个人的工作是不行的,村中其它人不同意,剧本不全,教戏也教不全。

1989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祁门县召开目连戏学术研讨会,选择了韶坑村目连戏演出,并进行了全程录像,那是村中最后一次正规演出。由于是方言演唱,2005年11月,安徽大学朱万曙教授深入韶坑村,走访了徐承贵、徐承训、徐铭佑等老艺人,不仅就将录像带翻译成普通话,还对韶坑村目连戏的渊源、演出形式、唱腔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韶坑目连戏演出中保留着宋金戏剧遗存,这为宋金戏剧演出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宝库。

戏在韶坑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这一点从古戏台位置可以看出,它建在村中最繁华的地段,周围全是民居,戏台是建在“永源堂”宗祠里面,宗祠宏伟,台面开阔,可以容纳几百人看戏,这在一个土地稀少的山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古戏台是什么时候建的已无从考证,戏台侧面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碑刻,上面记载着民国32年重修过程,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隐隐约约读出“三十八世祖文源公建造的支祠”的字样,现在戏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被人当做乡村中的商店,台面上堆满了南北杂货,甚至厨房灶台也建在戏台一角。木板上的题壁在昏暗光线中读得非常吃力,目连戏已经与村民渐行渐远,电视机在播放着连续剧,一些人坐在旁边热热闹闹地围观,全然忘了他们是坐在一座古戏台上。

新闻推荐

有人上门耍酒疯可报警气急捅人赔了12万又获刑

□ 记者  姚大盛晨刊讯  男子夏某酒后情绪失控,在叶某家门口大呼小叫其绰号让他出来,还耍起酒疯,拿起砍刀砍砸叶某家的卷闸门和窗户,劝都劝不回,最终惹恼了叶某,被...

祁门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祁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韶坑目连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