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徽州榉根岭古道(上)

黄山晨刊 2014-05-06 21:43 大字

□ 陈 琪

榉根岭是徽州通往池州的古道,在祁门县箬坑乡,因山岭多榉树茂密而得名。清康熙《徽州府志》说“榉根山,小北港之水出焉,高九十仞”。淳熙《新安志》榉根山在(祁门)县西七十里,高九十仞。《道光志》在县西百三十里,与贵池建德接界。

圆通庵“榉根岭造养茶亭碑铭”,说的更加具体“此处阻山带溪,为徽池接壤,岭以西去十五里,始恭川李,以东行二十里为箬溪王,又十里则文堂陈也。”榉根岭是“七省通衢,万山耸聚,五十里鸟道蚕丛,攀跻甚苦。千万人担登负槖,缓跋涉维艰。”早在明代,上箬溪王寒谷先生建圆通庵,招僧守役,施茶、施粥,使路人“凭栏而眺,酌茗而饮”。为了使茶亭坚持下去,寒谷先生垦田给僧,用于茶亭的日常开支,还造小棺千数,以葬客死他乡的商贾。

祁门县《上箬溪琅琊王氏家谱》有王寒谷先生介绍,“大明乡饮正宾寒谷府君遗像”,其裔孙秉圭在其像赞中写道:追维我祖,创业开基;相居得所,卜宅适宜;环溪旧族,秀挺一枝;山林猷畆,富有留遗;一人肇造,业振丕丕;蒸嘗禴祀,万代报之。但我们从榉根岭造养茶亭碑铭文中可以看出,圆通茶亭除了有施茶、施粥等服务内容外,还为客死他乡的商贾施棺材。

王武昭在嘉靖三十年就在榉根岭建立茶亭,而且开垦田地五亩,给僧烹茶济客。他的儿孙瑢景、希奌,又于万历三年建造圆通庵,恭迎僧人宗智、宗漾,住持续置圆通庵事物,并且再次垦田交给僧人管理,让他们耕种收获,以供奉佛祖,打理茶亭。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奉寒谷公香灯”,也就是说经过僧俗双方商量已经把建造茶亭的创始人寒谷的神位安置到了圆通庵。这种把神主安置在寺庙中,让僧人供奉,将宗族祭祀寄托于寺庙的方式在徽州多为常见。一是香灯长明,让僧人们别忘记王武昭(寒谷公)的开基之功劳,常怀感恩之心,也是一种景仰和尊重;二是将祖宗安置于寺,可以防止子孙疏荒而忘记祭祀。为了防止今后的变故,后裔孙仁、亮仪、圭超、登贡等,同僧人祖培、于达、鼎读、树运、品净等在康熙三十年将庵中的田地重新登记造册字,并勒碑刻石以示永远。

其实上,上箬溪王氏把寺庙中的财产勒碑刻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是由于这里山高路远,寺庙中的财产不方便管理;二是庵的僧人势单力薄,管理的力度使人不放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附近广大村民知道,寺庙财产的数量、范围、作用让人们看了一目了然,从而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以使他人不至于侵犯与私吞。

在榉根岭古道,我们可以看见处处都体现众志成城力量,圆通庵遗址上方有一道桥,虽然只有一块5米左右长石(石头二边平行放置一根长树)。但是,此石条硕长,一是开采不易,取材比较困难,不是一般好的采石场,是很难取到这样好的长石;二是运输困难,徽州的山岭一般是上七下八,有的道路更长,而且是坡陡弯急,要运输到榉根岭这样高的山上,应该说是费用比较大的。因此,出钱出工的达到87个人。这说明徽州农村参加公益事业的人众多,所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也许,当时地方老百姓经济比较困难,就是这件小事情也要众志成城才能够完成。从碑文名单看来,主要是榉根岭附近居民捐助建造,而且是沿途王姓居多。

新闻推荐

夏季蛇类活动频繁市民要加强自我保护

□ 记者 王玲琳进入夏季,蛇类已频繁出来活动,提醒市民注意自我保护,防止毒蛇伤人。5月16日,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处主任程军介绍,黄山市植被保护完好,物种比较丰富,蛇类约有60多种,毒...

祁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祁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