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徽州故里】走马立川

黄山日报 2014-04-25 21:59 大字

余干臣故居□ 黟县 吴寿宜 文/图

黟县碧阳镇立川村坐落在漳河东岸,毗邻城廓,放眼望去,地势开阔,一马平川,田园风光优美秀丽。现有100多户,300余人,主要为余、汪两姓聚族而居的传统古村落。

笔者曾不止一次地抽空造访过这座美丽的村庄,虽然每次都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但每次踏进村子,都有一种精神为之一振之感。一年四季里,或迎着朝阳的晨光,或沐浴落日的余晖,不时与留守村子的老人小孩搭讪,也与看家的猫狗嬉耍。立川的神秘面纱已渐渐褪去,立川对于我已不再生疏。

立川村又名“勒下”,俗称“历下”,自北向南依次为上历、中历和下历三个自然村,三小村之间布局和谐、相互交融,错落有致,整体呈大写的“川”字造型。当年建村时取名“立川”,既表明村落立于漳川之滨,又寓自强不息,再立一川之义。因“立川”犹如瀑布,意在希冀村人以非凡的气势,得以飞黄腾达,世代光宗耀祖。

出黟城北门,经柏山廉让桥前行约一里路,就到立川村的“下历”了。下历好似“川”字的一撇,村前最有气势的一排两幢大户古民居,据说就是清末民初村人、“祁红”创始人余干臣的故居。

余干臣(约1850-1920年),字昌恺,黟县立川村人。自幼读书,中举后在福建为官。清光绪元年(1875 年)罢官后,在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设茶庄,仿福建“闽红”技艺试制红茶喜获成功;为扩大生产,余干臣又在祁门县历口设分茶庄制作红茶;翌年,再设分茶庄于闪里,当为祁门红茶制造之始。民国四年(1915年),“祁红”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赢得“茶中英豪”美称。

有点遗憾的是,当笔者数次来到余干臣故居门前时,见到的都是铁将军把门。故一直没能弄清故居内现居住的是什么人,也打听不到余干臣的后裔都去哪儿了。联想到“祁红”贵为红茶之最,其氤氲的芬芳,一个世纪前就已闻名于世了,但为何时至今日,大多数立川村人都还不知道,这里曾经诞生过足以引以为骄傲自豪的“祁红”名茶创始人?为何大名鼎鼎的余干臣故居,虽置身旅游强县,却至今还没有作为纪念馆之类加以开发开放,而使笔者等游人只闻祁红香却常吃闭门羹?

直到有一次,偶尔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一研究员交谈时,曾听作如是分析:余干臣作为祁红的主要创始人已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但身为黟县人的余干臣发明的却是祁红,而非“黟红”,故黟县志上着墨不多,宣传也不够热;同样,祁门县也因发明祁红的余干臣是黟县人,而更热衷于转向宣传另一位也是祁红创始人之一的祁门人胡元龙。时至今日,“祁红之父”余干臣其知名度日渐式微,个中缘由,你懂的。

值得欣慰的是,余干臣之子余伯陶自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亦精于茶业。他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屯溪长干塝开设“福和昌”茶号,为“屯绿”的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将其父传授的精湛技艺,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改进绿茶制作工艺,在“珍眉”中提取“抽芯”进行精制,首创“抽芯珍眉”绿茶,运往上海和西欧销售,广受好评,并成为“屯绿”中的珍品。“福和昌”老字号一如自强不息的精神,仍在不断地传承,至今仍是我国名茶的一个品牌。

地灵人杰的立川村,除余干臣父子外,村人余起成为解放后首任中共黟县县委书记。回顾曾经的峥嵘岁月,立川村不仅为黟县进步人士成长的摇篮,还是邑内仁人志士开展革命斗争的一方热土。据说1949年黟县古城得以和平解放,就与城郊立川、横岗等村展开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息息相关。

在现为较多杂姓居住的“上历”,村口一幢大型古民居外墙上,仍留存有一条用朱红涂料书写的大幅抗日宣传标语:“工农商学兵妇女各界动员起来实行政府抗日工作”。据考证,此宣传标语大约为抗战初期所书,距今已过去70余年。除落款已不太清晰外,标语仍非常醒目。

位居立川村中央的“中历”,现存古建筑最多,且保存也最为完好。这里的古民居大都坐北朝南,往往是三五家古民居呈东西向一字并列,感觉可谓古代的联排别墅群。且共享一个八字大门的宽敞院落,一排又一排铺展开来,恰似在村内又组成一个个立体的“川”字,蔚为壮观。院内果木古井、花坛盆景,无不温馨典雅。一般都是父老兄弟共处一个院落,便于相互照应、互帮互助。在各幢民居之间留有一米来宽的深巷,巷口建有拱门,门上嵌字体各异的黟县青石或砖雕题额,如“萃秀”、“蔚然”、“履坦”、“迎霭”等,画龙点睛,别具雅致。

中历的汪氏宗祠名为“怀德堂”, 其正面呈三间四柱五层嵌墙牌楼,青石方柱,雄伟挺秀。门楼上方双龙浮雕正中竖立着“恩荣”二字,砖雕精美,飞檐翘角,造型富丽堂皇。该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几经火灾。最后一次重建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距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遗憾的是祠堂除民国廿五年(1936年)作过修理,后已久未修整,且现已出售给了外人。笔者透过门缝,但见祠内杂草丛生,千疮百孔,风雨飘摇,汪氏先祖曾经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让人情何以堪啊!

“怀德堂”与东侧相邻民居的隔巷门洞上方,也嵌有两字篆书石额,非常飘逸雅观,但笔者就是认不出是什么字。经请教祠堂前侧民居“霭吉堂”的汪氏长者,才得知是“行云”两字。联想到“立川”村名,不禁豁然开朗,大彻大悟,连声称妙。“行云”指天上,“立川”在地上,寓意敬先祖天堂之上,子孙后辈仍须脚踏实地,像川流那样,奔腾不息。如此美妙的行云流水创意,不愧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本,实在是高明。

在雕梁画栋的“霭吉堂”内,热情好客的主人还将他家精心收藏的“祖宗簿”供笔者翻阅。只见开篇就是毛笔行书《古黟立川汪怀堂记事》,记载了汪氏自迁黟始祖以降,有关宗祠的兴毁重建及家族曾经的荣耀。宗祠取名“怀德堂”,取孔子“君子怀德”之意。当年“怀德堂”三字匾额,系由明万历甲午科解元赵三极题书。

“怀德堂”东侧有并排两列六幢古民居群落,可谓高楼连苑,鳞次栉比,颇富气势。皆为汪氏十八世有坤公于清乾隆年间始建,且至今基本保存完好。“霭吉堂”祖宗簿对有坤公的业绩有较详的描述:“生平建筑众祠,继又霭吉堂、六大厦、七便厅、二书堂、二水井。六大厦之内所用之物无不置全,迎神婚事丧事无须出门借用。粮田三千六百亩,财至现九十余万,确算黟县伟人。共有三子、九孙、三十六曾孙,人财两旺。”这是笔者首次见到民间称颂祖先为“伟人”的,不禁为之耳目一新。祖宗簿上还抄录有三十二字的辈分排序及多副厅堂联对等。

距离“霭吉堂”前方不远,一侧面为弧形高耸山墙的五间连排民居的青石门坊上,张贴有“在家种田风调雨顺,外出打工吉祥平安”的联对。笔者不禁联想到当年的余干臣父子,不也是外出打工才获得卓越成就的吗?

现今的立川人秉承古训,无论是在家种田的妇老,还是出外打工的青壮,坚信只要自强不息,艰苦打拼,一定都会大有作为的。从村落中近些年来陆续建起的许多新民居,也不断地证实了这一点。这些新民居与现存的古民居交融辉映,使矗立的“川”字更为大气,更加丰盈。

愿立川村的未来更美丽!

新闻推荐

农技人员一线指导促增收

5月6日,徽州区岩寺镇蔬菜干部在西红柿大棚内指导农户及时抹除侧枝,提高坐果率。据了解,今年该镇农技部门从省农委引进以色列番茄新品种1107和1054示范推广,采用早春大棚栽培,亩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

祁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祁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