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是形成于明代祁门的一个深受民众喜爱的地方戏剧
目连戏是形成于明代祁门的一个深受民众喜爱的地方戏剧,自产生以来直至民国时期在徽州及周边地区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传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旌阳戏子”曾红极一时。
目连戏主要故事情节是目连劝善救母。目连救母的故事起源于西晋,唐宋及元代就有关于目连的变文和杂剧。明万历年间,祁门县清溪人郑之珍(1518-1595),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基础上编成《目连劝善救母戏文》,其剧情主要是叙述善人傅相济孤扶贫,乐善好施,供佛成仙。其妻刘青不敬神明,杀害生灵,并因其夫病故而怒焚佛经,作恶多端,触怒上苍,被打入地狱,受尽折磨。其子傅罗卜孝母情真意切,不念旧恶,出家得道,皈依沙门,改名“大目健连”,赴地府寻母,经地狱十殿,历尽苦难,百折不回,终于感动神明,赦令其母脱离地狱苦海。
当时在徽属六县的二十来个目连戏班中,除祁门之外,旌德的目连戏班最多。各县目连戏班常进行交流,活动面广。歙县的韶坑班在清末民初兴旺时期,其足迹遍及旌德、绩溪、太平、黟县等地。旌德的目连戏班也常到外地演出。他们可演七天七夜、五天五夜,至少三天三夜、两天两夜,故称“两头红”或者“三天红”(即从太阳落山演至次日晨日出)。解放初期,祁门、石台、休宁、歙县、旌德等地的目连戏班演出兴旺。在众多的目连戏班社里,旌阳戏子演出的目连戏尤为精彩,堪称上乘,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1597-1685),曾在《陶庵梦忆》里,专门记述了叔叔在故乡绍兴搭台演出《目连救母》“徽州旌阳戏子”演出的精彩场面:
凡天地神仙、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森罗、铁城血澥,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为之费纸札者万钱。人心惴惴,灯下面皆鬼色。戏中套数,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万余人齐声呐喊,熊太守谓是海寇卒至,惊起,差衙官侦问。余叔自往复之,乃安。台成,叔走笔书二对,一曰:‘果证幽明,看善善恶恶,随形答响,到底来哪个能逃?道通昼夜,任生生死死,换姓移名,下场去此人还在。\’二云:‘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成佛作祖,聪明人眼底忽略,临了时还待怎生?\’”
从张岱对旌阳戏子表演惟妙惟肖的描写,可以看出旌阳班的规模、精湛的技艺。想来从前旌德以“娱神”为目的的梓山庙会及讲求“孝道”的节祭活动,目连戏演出当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新闻推荐
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干部、绩溪县政协原副主席胡景宪同志,于2016年3月8日在绩溪逝世,享年94岁。胡景宪同志,1923年10月出生,安徽祁门人,1949年5月...
祁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祁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