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千载珍藏“文府”墨

安徽日报 2014-01-17 23:17 大字

■ 郑文君

名墨历来备受文人、书法绘画家们的喜爱,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府而得名。北宋开宝八年,宋军攻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在押往开封时,这位亡国之君随身只携带了两件物品,一是歙砚,一是徽墨:从此可知,徽墨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就是这样一锭佳墨——“文府”墨。

1978年,祁门县茶科所的基建工地里发掘了一座墓葬,棺内存有一枚 “崇宁重宝”大钱,两枚“太平通宝”小平钱,一把木尺,最后从墓里的积水中清理出来的就是这锭墨。墨呈扁长方形,圆弧边,长8.3厘米,宽2.7厘米,厚约0.9厘米,重18.2克。墨上端残缺五分之二,中部裂为两截,颜色乌黑,并填蓝彩,由于正面残留楷书“文府”二字,故命名为“文府”墨。经专家考证,这墨为北宋时期制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徽墨之一。此墨历经千年,并在水中浸泡,形状却大体未变,在我国墨业史上也是首例,实属罕见。上世纪80年代,安徽省文房四宝东渡日本展出,“文府”墨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引起了日本文化界的关注。

徽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不迟于唐末。唐朝末年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避战乱,带全家逃至歙州,他们看到这里有茂密的松树林和清澈见底的新安江水,于是决定在此定居下来,重操旧业。其子廷圭,见当地穆姓墨工所制之墨颇具特色,便虚心求教,潜心揣摩。他们改进了捣烟、和胶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所造之墨在品质上远远超过易州墨,被人誉为 “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赐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国姓,于是,奚氏一家变为李氏,从此李墨誉满天下。其墨被誉为“天下第一品”,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 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更名为徽墨,徽墨之名相传至今。

徽墨不论是从选材上,还是从制作技艺上,都臻于极致。据《墨经》一书记载,宋以前造墨用松烟,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文府”墨性质特点正与之吻合,属早期松烟,鉴于此墨侧沿皆留下一线印模痕,形制又较规整,足证其为模制。墨模古称“印”或“范”,其制作工艺和印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文府”墨为研究北宋的墨模具和徽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实证。

从唐、宋的绘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墨色颜料的精美与华丽。正因为有了墨,我国大量珍贵的书画作品才得以历经上千年沧桑仍保持着夺目的光彩。

新闻推荐

多方搜救 失踪驴友脱险

本报讯(记者 吴江海)3月16日下午,祁门、石台两地警方接到报警,一名男驴友在牯牛降风景区游玩时走失。经多方搜救,失踪驴友田某于次日下午4点50分获救脱险。接警后,祁门、石台两地立即成立救援指挥...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