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徽州故里】东皋塔下古赤桥

黄山日报 2013-08-02 22:07 大字

□ 休宁 汪红兴 文/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每每读到唐代诗人王绩的这两句诗,便会想起一个小山村。

小山村叫赤桥,它位于休宁、祁门、黟县三县交界处,属祁门县凫峰镇辖地,是率水河支流杭溪河上游的一个古村。据说,只因原来村中有一座用红麻石建成的石拱桥而得名。其实,我觉得还有一说,后来我查《新安名族志》一书,上载:始迁祖方智詠三世曰圭唐,仁宗朝任都昌县令,后归于水口,建亭号曰“赤桥”。

久闻此村大名,并得知村中屹立着一座徽州现存体积最大、高度最高的东皋塔,遂心生向往,却一直无缘谋面。

溯源杭溪河,直奔赤桥村。今年正月里的一天下午,偷得浮生半日闲,一人骑着电动车前行40多里路。杭溪村去过多次,最早的一次,是几年前顶着烈日,去采访一位从这里走出的清华学子。两岸多为低山丘陵,幽篁茂林,良田沃野。十里杭溪源,风光别样美。邵家、麻榨、张家、五门、项长坦……杭溪河就像一串熠熠生辉的链条,将这十几个珍珠般的小山村连缀起来,璀璨夺目。休宁境内的最后一个村叫石镇,过了石镇便没有公路了,只有乡间小道。那天,有许多人都往那边赶,我不知何故,也加到了人流中。

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没走多远,远远地,数重青山之外,忽见一座巍巍古塔赫然映入眼帘,好似一根擎天柱,直插云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夺目,“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不由一阵兴奋,我知道赤桥村到了,这东皋塔便立在村东的水口上。东皋即为“村东水边高地”之意。

古塔雄赳赳地站在河畔一片低矮山坡上,脚下是一片绿油油的油菜地,边上翠竹相伴。山水相依,塔映清溪,波光粼粼,环境典雅。塔为砖石结构,六边形七层楼阁式,高达43米,外观上看非常严实,据说当年是糯米粥伴石灰砌筑的,塔身有一些藤蔓弯弯绕绕地缠络着。徽州的古塔,我见过十几座,如休宁的海阳四塔,辛峰塔、万秀塔、歙县长青寺塔等,大多立在山头,远看似巨人,但到跟前,感觉一般了,而且大多残破不堪,很难登顶。我想上去,可不知能否登顶,正迟疑间,见到一位在地里干活的农妇,特意去问了一句,她自豪地说,可以上去的。

啊,正合我意。

躬身进入塔内,一层设有佛龛,沿着塔壁石阶盘旋而上,仅容一人。忽然眼前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似乎坠入黑洞,让我陡然一惊,只得小心上行,好在转过一道弯,有一缕淡淡的光线投射过来,我才觉豁然开朗。继续攀行,发现塔内一至六层整体保存完好,只有少数地方有裂缝,而且每一层都有斜开的小窗,便于登高望远。只是到了第七层,发现楼板掉了个大窟窿,直径足有1米,中间无法站人了,顶层生铁铸成的宝葫芦四周则是杂草丛生。据说,原来有一颗古树,后被砍掉了。

临窗远眺,清风许许,青山巍巍,杭溪河像一条彩带,沿岸的村庄、山林、田野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大快朵颐。这时我想起了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

据说这塔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个叫方楷的读书人倡建的。该村始建于唐代,但一直人丁不旺,财运不济,后来请一风水先生前来勘察,风水先生说赤桥村呈船形,财富便随流水流走了,要想发达,需立一“桅杆”,系住船身。于是在方楷的倡议下,村人集资修建了一座五层的塔,村庄果然发达了起来,科举及第的人层出不穷,商贾贸易的兴隆昌盛。后来,有一富户女子嫁到了10里外的杭溪村,女子非常想念娘家,希望家人能够把塔加高两层,她在杭溪村也能见到此塔。富人爱女心切,遂如愿照办了,建成了七层宝塔。可谁知“桅杆”是不能轻易触动的,结果这一年村中去南京赶考的40多名秀才,途中翻船,全部遇难。“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世事难料,谁能解得其中味呢?神奇的故事让这座古塔平添了无限的神秘。

这塔是需要好好地修一修了,正寻思间,一阵阵悠扬的乐曲声从远处传来,飘飘袅袅,这是干吗呢?

下得塔来,来到路上,看见几个村民扛着板凳一路赶,我问他们干吗?他们说看戏去。如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山外人早在初七八就上班了,年味已淡,但这里的人还如此悠闲,过了元宵,还延续着年味,难得!

走在人流中,沿着河边石板路,进了村。两岸人家粉墙黛瓦,高低错落,枕水而居,一字排开,小桥横斜,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至于哪座原来是赤桥,村民都讲不清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在这里尽情凸显。此村古代是休宁溪口到黟县渔亭两个码头的重要通道,据说当年也是商旅不断,店铺林立,十分红火。

黄梅戏《小辞店》曲目,婉转低回的歌声,咿咿呀呀从一幢老宅里飘出来,走进里面一看,原来是座古祠堂,修缮一新,里面人山人海,前面坐着,后面坐着,少说有近千人,前面搭了个临时戏台,演员正在表演,唱念做打,诙谐幽默,台下不时爆发阵阵笑声,热闹非凡。歌声在古祠中回荡,那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绽成了一朵岁月的花。想不到这小小的山村村民还能如此有福。这样熟悉的场景,我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在外婆村的古祠堂看戏。这么多年,祠堂越来越少了,而且能够恢复演出的就更少了。我赶紧按下快门,拍下这原生态的场景。

返身来到祠堂广场处,见门口还挂着“赤桥民主小学”的牌子。与村民聊天始知,这祠堂是方氏祠堂,明代所建,原来有三进两院,占地面积达3400平方米,雕梁画栋,楹联匾额,庄重典雅。早年村里绅士就在这里办洋学堂,1948年,共产党人在此创办了赤桥民主小学,以后一直是村里的小学所在,十多年前,小学从这里迁出,成了村堆放杂物的场所。年久失修,后院倒了一部分,祠堂岌岌可危,村民们都十分焦急。好在前年黄山市实施百村千幢徽派古建筑保护工程,拨出巨资将祠堂进行了重新整修,去年竣工了,这里成了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今年元宵期间,村里特意请了安庆黄梅戏团来此唱三天大戏,让百姓过一回戏瘾,让古老的祠堂发挥了新功用。宁静的山村再一次沸腾了,引来了四乡八邻的乡亲们,怪不得前面杭溪村的人也赶来了。

听着这番介绍,我心里乐开了花,为赤桥村古祠堂的新生感到由衷喜悦。其实,至今在古老的徽州,除了一些景区外,乡野还保留着一部分古祠堂,毋庸置言,相当一部分祠堂由于缺乏资金,未能及时得到抢救性的修复,濒临倒塌,而且有的即使是修了,但大门长年紧闭,不能有效地发挥新功用,村民的保护热情自然不高,那么古祠堂的前景还是令人堪忧的。唯有借百村千幢的东风,激发村民对地方文物的保护意识,让古建筑赋予时代新内涵,才能世代相传,薪火不衰。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斜晖中,寒风里,回眸那座高高耸立的东皋塔剪影,与它依依挥手惜别。

古塔古祠古村,新年新戏新景。山环水绕的赤桥村,散发着徽州古村落的无限魅力,诗意盎然。

我一定还会经常来探望你!

新闻推荐

6农业合作社跻身省级示范

日前,徽州区富溪源茶油专业合作社、黄山区金桥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黟县十二都木竹林业专业合作社、祁门县阊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屯溪区昱农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歙县连大养猪专业合作社等...

祁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祁门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