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乡共融谱和谐

黄山日报 2013-05-29 12:41 大字

城市中,一处处精致漂亮的居民小区、一个个绿树成荫的休闲公园扑面而来;田野上,一个个景美人和的美好乡村,一栋栋特色鲜明的徽派民居令人心旷神怡……城与乡,融合共进的景致成为黄山一道靓丽风景。

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黄山市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特色路径,百万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城里人渐行渐近,一幅“生活宽裕、生产发展、城乡共融、社会文明”的美好画卷,正在黄山大地徐徐展开。

昔日的歙县上丰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交通不畅,村中垃圾成堆,危房众多,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在扶贫开发的热潮中,上丰村依托梅花种植技术优势和项目支撑,大力发展梅花的规模化种植,发展梅花近400亩。仅去年一年就销售梅花80吨,村民增收40余万元。

逐渐摆脱贫困的上丰人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民自发行动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30间危房全部拆除,全部民居实施改徽工程,投资4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几年工夫,上丰村模样大变。

如今的上丰村,山清水秀,粉墙黛瓦,梅花飘香,城里人慕名而来。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3000人,实现盈利近20万元。

“80%的面积是山场,80%的人口在山区和库区,这‘两个80%’决定了黄山市发展中绝不能忘记贫困山区的群众。”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从千人扶贫工程到“3+2”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行动,从整村推进工程到“抓百村、促千村”活动,黄山市多年来始终将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在活力,不断凝聚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的强大合力,10年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倍,10%以上的贫困村达到了市级新农村建设“十有”标准。

改善山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黄山市扶贫开发的主要着力点。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几年来,黄山市把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民生工程建设等紧密结合,将各项惠民政策、各类涉农资金向贫困农村倾斜,累计完成水利工程4100处,修建防洪坝1021处,新建和维修农田水利设施2796处;解决29.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扩建、维修公路3146公里,完成“村村通”公路硬化790公里,贫困村的公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均由30%左右提高到100%。同时,黄山市还组织213个单位7721名干部到贫困村挂职,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多亿元,扶持引进项目2010个,培训贫困农民21万多人次,80%以上贫困劳动力掌握了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科技对农村经济贡献率由20%提高到40%,使扶贫由“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转变。

去年,黄山市全面掀起扶贫开发新高潮,在全市遴选出128个基础差、底子薄的农村,由结对帮扶的机关、企业与所在村的3家党组织负责人以及一名组工干部、一名选派干部,共同组成“3+2”城乡基层联合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促进资金、政策、信息、人才、技术向农村基层流动,构建城乡统筹、以党建促经济的发展新格局。

谈及近几年的变化,对于屯溪区黎阳镇新江村村民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己变成了“城里人”。

多年来,位于屯溪区西郊、率水南岸的新江村很尴尬。鬲山大桥未通前,村民进出靠船摆渡。种植的田间作物,一年的收入刚抵开销。于是,村民大多盼着出门去屯溪打工,但交通又不便。

2004年,桥通路畅,懂技术的村民和年轻人相继进城,不想出去务工、留在家中的村民们守望土地,思索着如何致富。

种蔬菜,向土地要富裕!屯溪区政府看准该村毗邻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着手破解难题,给政策、作示范,保障土地平整、大棚搭建、水利设施等前期投入,鼓励村民大胆实践。

一时间,大棚蔬菜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

仅隔六七年时间,新江村已拥有千亩大棚蔬菜、种植大户20多户、30多个蔬菜品种,实现“农超对接”近10家。从温饱线大步一跃,向富裕迈进,从送菜上门到收货上门,水泥路通向每个大棚,公交车开到农家门口。

新江村的发展思路也豁然开朗,葡萄园、提子园渐成规模之时,又把目光转向山场与风景秀丽的鬲山,欲变资源为财源。鬲山佛文化恢复项目和鬲山市民开心菜园相继开工建设,集垂钓中心、市民种植区、特种蔬菜种植区、植物园、果林采摘区等于一体,适应都市人群休闲放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呼之欲出。

新江的变化,是黄山市拉近城乡距离的一个缩影。

碧波荡漾、绿树环绕,徽瓦白墙、路通渠畅,走进农户,整齐干净的庭院内,房屋宽敞明亮,现代家电一应俱全,自来水清甜甘冽,客人来了,茶香四溢……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休宁流口镇茗州村令人眼前一亮。经过道路硬化绿化、猪栏厕所拆除、河道水渠整治、房屋改徽出新,一个生态旅游新村靓丽展现。“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大城市的人还想来我们这生活呢。”生于此、长于此的村民们言语中满是自豪。

“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村里投资200万元用于停车场新建和路灯安装。工程完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比城市差多少。”流口镇党委书记谢卫民信心满满。

黄山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使乡村风貌与优美的自然山水和周边环境更加协调,农村从安居迈向了宜居。与青山绿水同呼吸,村民们对身边的生态环境格外珍爱。祁门县历口镇正冲村的陈加产习惯了每天多走几步路,把自家垃圾倒在不远处的垃圾桶中,“整个村庄干净了,环境变美了,心情舒畅了,何乐而不为啊。”

4月19日上午,屯溪区屯光镇云村村民发现村里有几位外地人拿着图纸转悠,还去了大家不常去的红光材料厂老厂区。在祁门历口镇的千年古村落彭龙村亦是如此。

村民眼中的陌生人,其实都是省属企业负责人。他们在黄山市与省属企业结对共建美好乡村座谈会结束后,便赶赴各自结对共建村实地考察,与县区、乡镇、村干部共同商量如何携手更好更快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这是黄山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共建美好乡村的一个范例。近年来,黄山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撑,先后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20亿元,实施了主要交通干线旅游干道及两旁环境和重点景区景点周边村庄环境整治、“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百佳摄影点建设、绿色质量提升、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明显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224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今年起,黄山市又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根据各地农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分类指导,以点带面,计划用两年时间,投入44.6亿元,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747个,建成首批106个美好乡村示范村,并每年治理改造300个以上自然村,力争到2016年全市一半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9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争取美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圆徽州。徜徉黄山大地,一个个边远山乡、一个个平常人家精彩嬗变的背后,正是黄山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火热实践。

·汪海燕·

新闻推荐

先锋村风貌整治带来新气象

本报讯自祁门县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以来,祁山镇先锋村通过环境风貌整治后呈现出农村新气象:宽阔且绿意盎然的主干道,错落有致的徽派元素楼房,新颖别致的祁红特色文化广场。如今的先锋村,在美好乡...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城乡共融谱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