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党建花开别样红——溶口乡党员干部纪事

黄山日报 2012-08-26 14:57 大字

从祁门县城出发,沿着阊江西南而行,车行一个小时,可达溶口。阊江到此,江阔水平。近年来,乡党委适应新时期农村形势发展,以“三走访”“八不让”“十二件”实事等一系列活动为抓手,在阊江河畔腾起了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浪花——党员的主体性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凸显,一批年富力强素质优良的党员茁壮成长……

点燃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溶口乡大环村,白墙黑瓦的现代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水泥路;夜幕下,70多盏路灯恰到好处地照亮每个角落。“这要感谢余玉怀,我们支部的一名预备党员。”村主任汪小斌由衷地说,“没有他的带动,村容村貌搞不到这样。”

余玉怀早年到浙江打工,后来在永康成功创业。余玉怀致富后,先后从村里带出40多人,通过技术培训使传统农民转变成技术工人,开出的工资每月最低的4000多元,高的将近一万元。一个党员带动的劳务收入每年超过300多万元。

党员富了,村民富了,连续两年,大环村通过一事一议项目硬化村组道路、路灯亮化、修建公交车候车亭,需要自筹12万多元——大环村550人,人均220元;但众多项目的实施从未因资金影响进度。党员干部带头,个个奋勇争先。余玉怀捐了5千元,村主任汪小斌前前后后捐出上万元,其他党员群众也捐出200元到2000元不等……

重视党员主体地位的回归,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点燃一盏灯可以照亮一大片。

模范不模范 始终在路上

溶口乡景石村,离乡里有7.5公里地,经济更为薄弱的余联组只有190人,离景石村尚有1000米,只有一条板车路。今年“三走访”活动中,余联组对道路拓宽硬化的呼声很高。怎么办?

“怎么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干部就是为老百姓做事的!”村委会主任李明春的话点燃了大家的激情。更多的诠释见行动。上级投入20万元,党员干部自筹5万元,其余的,群众自愿;七月下旬开工,八月上旬竣工。

李明春和村组几名党员头顶烈日,自始至终坚守在路上。开工前,和部分不理解的村民谈心;施工中,监督水泥沙石比例和浇筑厚度,确保每个点都达标,还要注意路基平整,排水通畅;工程结束了,针对水泥路面凝固养护,施工方主张挑水来养护,李明春认为浇水量太小,会导致水泥粉化,干脆找来抽水机,亲自动手,又干了一个星期。

整整义务劳动一个月!30天,一条宽3.5米、长1000米的水泥路悄然呈现……修路期间,老李放弃了多次个人休息时间。我们问他:“后悔吗?”“没什么好后悔的。”老李憨憨地笑,“把路修好了,我就踏实了。不然老百姓会怎么讲呢?”

基层党建创新任重道远,要突出实效,一个个像老李这样,始终战斗在路上的党员干部必不可少。

选好领头羊 制度保发展

今年,溶口乡把“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党建的契机,在全乡干部中开展“三走访”活动,要求全乡干部在各自联系的村组走访党员干部2户、致富能手2户、困难群众2户,每半个月走访一次。

在走访中,乡党委书记陈乙峰发现,目前农村缺少人才,素质高的青年外出务工,基层党组织缺少领军人物。为此该乡着力物色素质高、能力强、懂经济的能人进行培养。大环村前几年因为村务公开问题,闹过纠纷。近日,该乡组织干部了解到村里有一位年轻人,在县城一家企业任办公室主任多年,具有高中学历,并且是党员。通过多次倾心交流,这位月薪3000多元,坐办公室的余学华,愿意回到大环村,扛起锄头当农民,并担任村支书一职。

今年元月,溶口乡推出村级财务“四签一会”制度。每一笔开支,从经办人签字,监督委员会主任签字,到村支部书记签字,村主任签字,最后经村两委会集体研究同意,方能入账。制度推出以来,溶口乡6个村7个月的村务支出一共35249元,放胆上墙公布;来龙去脉,老百姓一清二楚。

班子强了,民心顺了,群众满意度高了,发展经济的路子更顺了。百亩雷竹基地,百亩红茶基地,百亩荒山流转组合毛竹基地,红茶初制厂,众多集体经济项目应运而生。今年上半年,该乡发展农业项目34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多元。

·陈昌奉 范德龙·

新闻推荐

一江清水向东流

新安江上游率水河在祁门县凫峰镇境内约20公里,临河而居超万人。今年来,凫峰镇以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镇为契机,以项目建设撬动生态发展,以环保宣传发动全民参与,戮力实现“一江清水,两岸和谐”...

祁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祁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