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满园春色竞芳菲——黄山市以文化软实力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

黄山日报 2011-12-06 15:45 大字

□ 本报记者  王翠竹

黄山市前身古徽州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不仅走出了声名显赫的一代徽商,还孕育了灿烂夺目的徽文化。

新的时代背景下,黄山人正加大对徽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力度,着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黄山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力求以文化软实力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

文化保护:由“静”到“活”生机无限

初冬时节,走进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重要节点之湖边古村落,碧水、蓝天、古树、老房相映成趣,一座具有浓郁徽派建筑特色和文化气息的滨水古村落跃然眼前。它巧妙地将古民居保护利用与新安江综合开发、与旅游完美结合,让这片异地搬迁而来的古建筑又“活”了起来。

黄山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且不说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仅现已发现的地面文物就多达4900多处,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45处。驰骋黄山大地,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不时闪现,仿佛遨游于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中。

保护好文化遗产,是责任更是使命。黄山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指导方针,紧紧依托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平台,从机构保障到依法保护,从摸清家底到加强宣传,采取扎实措施,切实保护徽文化。

按照保护性开发、开发性传承、传承中创新的理念,从2009年开始,黄山市创造性地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计划用五年时间,对全市101个古村落、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利用。集古民居保护、展示、开发、利用于一体的湖边古村落即是其中的一个样板。“百村千幢”,使“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保护”;“百村千幢”,让遗存在黄山大地、传载着徽州文化“精气神”的徽派古村落、古民居“百村竞显古徽风采、千幢共享今朝文明”。

由“静态保护”到“活态保护”,黄山市还在徽文化长廊设立“百师宫”、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地块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请来非遗传承人开设工作室,动静结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轩辕车会、抛绣球、傩舞、目连戏等一批非遗民俗展演开始走进景区景点;依托全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资源及30余万件馆藏资源,加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壮大以百名徽州工艺大师为骨干的非遗传承人队伍;打造5处以上文化产业特色园区(街区),培育徽州“四雕”、“文房四宝”、罗盘、玉雕、漆器等传统特色工艺品产业集群。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同时扩大徽派盆景规模,建设徽州区、歙县、屯溪等徽派盆景集中区。

文化发展:万紫千红竞风流

初冬时节,走进已经全面拉开框架的徽州文化艺术长廊项目现场,一个个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铺展开来:全长2000米项目区主干道路基基本贯通,正在进行路面硬化、亮化和景观设计工作;图书馆工程已完成近50%的桩基施工,长廊核心项目“百师宫”A区四幢示范性建筑已初具规模……时隔一年,总投资40亿元的市“十大工程”之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标志性项目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已具规模。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是可观赏、可感受、可学习、可消费、可体验的安徽省最大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是“诗画徽州、梦幻黄山”的文化新城,是徽文化的集大成者与传世之作。这是黄山市创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必将更为有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从“打黄山牌、做徽文章”到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黄山市一直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以旅游文化、传统文化、博物文化、摄影艺术、演艺影视、文化创意、红色文化、宗教文化、茶艺文化、医药养生等产业为发展重点,初步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以期将徽文化发扬光大,不断增强黄山文化软实力。仅近两年,黄山市就制定了《黄山市建设文化繁荣先行区实施意见》、《黄山市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出台《“徽文化艺术长廊”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决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文化以旅游为载体,旅游以文化为灵魂。黄山市将文化元素渗透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中去,加快打造雕刻艺术、餐饮娱乐、特色节庆等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民族民间工艺品,形成了文化与旅游、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促进了一大批具有黄山特色的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目前全市52家A级以上景区中,以文化为主的32家,占60.77%。文博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黄山市动员社会和民间资本10多亿元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黄山茶博馆、休宁状元文化博物馆、漕溪谢裕大茶叶博物馆、祁红博物馆、黄山民间艺术馆、黄山区刘海粟艺术馆、歙县砚墨博物馆、中国徽州税文化博物馆等54家博物馆,全市共开发文博新产品50余类800余种,促进全市的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跨越。全新推出“百佳摄影点”,促进了摄影高端文化体验旅游产业迅速启动,相继建设中国黄山国际摄影村、歙县画家村、休宁黄山美术家基地、黟县摄影家国际俱乐部、祁门县摄影写生营地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所大专院校还在这里建立写生基地。黄山摄影经济、“艺术经济”蓬勃兴起。

随着文化产业由点及面茁壮成长,其品质和内涵也不断提升、拓展。预计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32.5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0%;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快速上升,位居全省前列。目前,黄山市已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演艺、影视演艺、网络文化服务、创意、节庆、会展和徽州传统文化产业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以安徽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徽韵》,影视剧《武林外传》、《党的女儿》拍摄为代表的文化演艺业加快发展,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国际登山节、国际山地车节等为代表的节庆赛事品牌在国内外初具影响,以徽州“四雕”、万安罗盘、文房四宝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商品不断丰富,以艺术家画廊、摄影写生基地、影视基地为重点的文化传媒业迅速兴起。

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竞芳菲。步入发展春天的黄山文化产业,正昂首抒写华彩篇章。

新闻推荐

方磊胸有舞台展“身手”

今年31岁的方磊是黄山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一名专职团干部,根据团中央从全国高等院校选派共青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的整体部署,他于2011年1月正式到祁门县挂职团县委副书记。这个原本在校园...

祁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祁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