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映日荷花别样红——记祁门历口镇驻杭州采荷街道流动党支部

黄山日报 2011-07-10 16:12 大字

“磨剪子来,戗菜刀喽……”这种拖着长音的吆喝声时常回荡在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的大街小巷中,并引来许多居民前来磨剪或锉刀。“你们是哪里人?”“安徽祁门的。”“磨剪刀收不收费?”“义务的,不收费。”“你们真是好人,等我帮你们倒杯茶再磨吧……”这是刚住进采荷街道小区的王大妈与磨剪子师傅吴胜龙的对话。从事这种老行当的是祁门县历口镇驻杭州市江干区流动党支部的党员,他们正在开展社区公益服务活动。

2003年,祁门县历口籍村民汪国元到杭州经商,随后通过他的介绍,更多的家乡人陆续来此经商、务工,这其中也有党员。由于得不到有效教育管理,党员的意识受到影响,汪国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将筹建党组织的想法向家乡进行了反映,立刻得到家乡党组织的高度重视。2004年在祁门县和杭州江干区两地组织部门的协调下,该县第一个驻外流动党支部正式落户杭州。

堡垒建起来了,一名名流动党员在异地他乡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实现“流动不流浪”、“离乡不离党”。每月20日是党支部确定的党员学习奉献日,党员中有的从事商业经营,有的在公司打工,但这一天,为了能参加组织生活,他们有的停业,有的请假,不计个人收入损失,骑自行车或电瓶车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采荷街道“阳光家园”参加支部组织的学习和公益服务活动。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这一坚持就是七年!采荷街道党委副书记王弘动情地说:“真不容易,这么多年来,他们为当地社区居民做了大量的公益服务活动,不图任何回报,体现出流动党员全新的风采。”

驻杭党支部把党员群众时刻挂记于心,让支部14名党员分别负责几片区域,动态摸排家乡来杭务工入员基本情况,实行“季度上门家访”制度,力所能及地为家乡来杭务工经商入员提供帮扶。来杭经商的冯军民因店面租赁与当地入发生经济纠纷,支委几个入知晓后,多次往返冯军民与纠纷入之间进行调处,事情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但却耽误他们自己许多生意。方权民是家乡来杭开店的经营者,今年3月,他因胃出血住院2个多月,维持一家生计的小杂货店面临经营困难,于是支部党员主动每周分批轮流帮他家小卖店进货,帮他渡过了难关。方权民和妻子每次见到家乡入就说:“驻杭支部的党员们比亲入还亲。”支部成立以来,先后帮助300多入次解决房屋租赁、小孩上学、劳动维权等问题,介绍200多入来杭就业,赢得了家乡入的信任,他们风趣地把党支部称作“历口镇驻杭小使馆”。

“我是一名预备党员,我想创业”。程得集,2004年来杭打工经商,经过多年打拼还没能成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2009年驻杭支部把他培养成预备党员,后又牵线帮他联系到浙江大学科技园创业部,面对创业部负责入,程得集激动地说出了这句话,而正是这句话让对方为之一振。经过两年的努力,程得集依靠科技园的孵化和党支部的帮助,成功注册了集医疗投资、管理、医疗数字化新型设备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目乐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在驻杭党支部的关心帮助下,程得集从一名普通群众到一名共产党员,从开始四处奔波求生计的打工者到如今已是浙江大学高科技企业的老总。多年来,支部不仅帮助家乡来杭入创业,而且还引导支部党员积极发挥“双向带动”作用,服务家乡新农村建设。自党支部成立以来,共引导来杭务工经商入员为家乡带回技术信息900多条,带回资金近2000多万元,创办“双培双带”示范基地3个,带动了一批家乡群众发展。支部先后有9名党员被杭州江干区表彰为“阳光天使”、“百名党员红旗手”、“优秀党务工作者”。支部本身也多次获得当地党组织“双品牌”党组织称号。今年七一,该支部被黄山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陈晓峰·

新闻推荐

情注徽州画意浓

王焘受邀为国家税务总局设计的《中国徽州古村落》印花税票。□ 本报记者  卢中火“王焘用执着的步伐丈量了徽州的每一寸土地,留下一行唱着恋乡歌谣的脚印。他眼中的徽州,...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