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敢问归处何方

黄山日报 2011-06-01 16:20 大字

□  赵玮希

青山,绿水,人家绕。江南大地上散落着无数个这样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它们普通得除了久居其间的村民,外人谁也不会去关心他们世世代代的更替,谁也不会在意村庄千百年来留存了什么,又变化了什么。

安徽祁门县的文堂村即是这星罗棋布的村落之一。然而,在这个普通的村落里却生发出一股不同寻常的勇气,在现代化、商品化的浪潮下,曾经文风鼎盛的文堂重拾起中断了八十多年的记忆,续写了陈氏家族的历史。

时空穿行,追寻宗族余韵

宗族、谱牒、祠堂,在大多数现代人眼中不过是蒙上了历史的尘垢、偶尔能拿来回味一下的遥远故事而已。即便对宗族文化有些了解,我在做这次实践之前对它们的认识也局限于把宗谱当作回顾历史的载体。那些游历过的古村落里高大恢宏、庄严肃穆的祠堂,只有精妙绝伦的建筑和空荡荡的厅堂让我们想象过去的辉煌。

直至几个有着同样兴趣的同学聚集到一起,在文堂村进行了几天的实地走访后,才对宗族文化有了切身的体会。当拂去宗族谱牒上尘蒙已久的灰色尘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值得探寻的动人篇章——不仅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

关于宗族的研究已有不少,多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其内容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或是将其作为已逝的过去加以保护。而这次我们企图通过祠堂、谱牒重建的过程,探究其现实意义。从它们的修缮,过渡到陈氏宗族的现实状况;从修谱委员会的精英,扩展到普通的村民。一点点深入,一步步扩展,实践的过程就像是一次追踪的旅程,追寻古代宗族文化在当代村庄中遗留的痕迹,发现新时期宗族文化的发展趋势。

众里寻他,只为信念延续

每次实践过程中总能遇到让我们为之动容和钦佩的人,他们大多都很普通,却因执着和坚持感动着我们。重拾中断了八十多年的谱牒修缮和祭祀活动,尤其是在当下人们的信仰普遍淡漠的时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深入了解陈祖慧老师带领下的“文堂文物保护小组”和“编谱委员会”一步步走来的历程,更能感受到其历历艰辛。

陈祖慧老师是村里备受尊敬的人,他教了几十年书,退休后又成为济世救人的大夫。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恢复墓祭,到九十年代发起修缮祠堂,再到修编族谱,如今已经年逾古稀的陈老师仍然在为陈氏宗族的祠堂修缮、祭祖活动等努力着。而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渐消逝的历史文化也在他和村中其他人的坚持下慢慢地又进入人们的视野。从编谱委员会成员们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这段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资金的短缺、上面的冷漠、游说村民的辛苦……一桩桩、一件件都足以让区区数人的委员会望而却步,但是为陈氏延续历史、留住传统的信念却支撑着势单力薄的他们一直走到现在,并且还要继续行进下去。

使我感动的,不仅仅是编谱委员会力争延续传统的勇气,还有在追寻历史之后,在村中可能重建的一种信念。中国向来没有和西方类似的一统天下的宗教形态,古代中国人民最忠实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祖先。在宗族中,他们学习礼仪、文化,宗族执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种种职能,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直依赖的归宿,为人们定下了行为的规范,也给一个人建立起归属感。解放后,宗族被视为封建残余,和宗族有关的事物被一概抹杀,在广大的农村,这种暴风骤雨式的改革对人们的信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可否认新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但是这样却也造成人们的信仰、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生活中,虽然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心灵上的熏陶却越来越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些低俗的文化在农村传播,而有很多富起来的农村又开始重修庙宇的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村民们的讲述,我感到谱牒祠堂修缮的过程,也是村民集体观念渐渐回复的过程。也许这并不是陈老师修祠堂编谱牒的出发点,但是对历史、对传统的再认识,对归属感的再建立,或许可以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重构途径。谱牒祠堂的修缮只是重新带领村民认识宗族的一个开始,那么有没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探寻到一条既摒弃过去宗族主义消极方面的东西,又能帮助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道路呢?

灯火阑珊,敢问归处何方

虽然村里以陈祖慧老师为首的编谱委员会的人员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和他们恢复传统的活动都抱有满满的信心,但这是不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在传统的习俗渐渐式微的今天,这些普通人的小小的努力就像历史繁华散尽后阑珊的灯火,不知后人是否仍然愿意承接点燃灯火的使命。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位今年刚考上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的男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家并不是世世代代居住于此,而是在他祖父的一代入赘陈家,他对自己的家世不甚清楚,甚至说自己究竟姓什么也很矛盾,但是他从没有想过去寻求这个疑问的解答。当族谱修好,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不能再好的寻访家世的机会时,他也不会主动去查阅。当问及他是否会承担以后修订族谱的任务时,他说出于责任感,会承担,但显然他没有从内心里意识到究竟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不过,也有村中的青年人对修订族谱的行为很赞赏,钦佩陈祖慧老师的为人和能力,对这项活动十分热心。两面的同时存在为以后的道路增加了不确定性。在这样一个思想观念多元化且日新月异的时代,谁也无法预知未来将会怎样,但只要我们回顾历史经验,同时在实践中总结,总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不断探索,永不停息。

山环水绕下的文堂村呈现出徽州村庄沉静内敛的性格,鸳瓦鳞鳞,灰墙矗矗,显得安宁而古朴,静静等待着,历史的脚步将向何方延续。

新闻推荐

祁门县管护茶园保增收

本报讯  6月19日,天稍微放晴,在祁门县凫峰镇下凫洲茶园里,到处都是忙碌的劳动人群,清理杂物、开沟排水、培土松土,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眼下正是夏茶采摘季节,近段时间以来,该县凫峰...

祁门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祁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敢问归处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