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雄心健何惧风雨——“黄山毛峰”跨越之路

黄山日报 2010-06-29 22:39 大字

众多媒体聚焦黄山毛峰开园 □本报记者 程东灵

今年黄山市持续低温多雨气候,使农作物生长受到很大抑制,茶叶首当其冲,开园比往年推迟一周以上,大面积减产早成定局,广大茶农脸上一度阴云密布。然而,在黄山毛峰主产地徽州区,未等天气完全转晴,开园后鲜叶收购价格的攀升、坚挺,让茶农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至6月上旬,徽州区春茶生产全面告捷。据不完全统计,春茶毛峰产量710多吨,比去年下降17.6%,均价142元/公斤,同比增长59.6%;茶叶的一产产值达到10080多万元,同比增长31.6%。黄山毛峰的农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茶叶综合产值超过4.5亿元。全区2.5万茶农一季春茶人均增收968元,茶农们数着到手的人民币喜笑颜开,茶叶企业一边精加工一边忙销售,不断拓展市场,提高附加值,扩大知名度。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黄山毛峰重振雄风,整条产业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小小的徽州区,茶业经济何以快速崛起,获得“中国名茶之乡”殊荣,并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行列?又是如何确保减产不减收,实现茶农、企业、财税共赢的呢?亿元农业产值这个巨大数字背后凝聚了多少年甚至多少代徽州茶人的心血和智慧?让我们走进这片孕育着饮中极品的神奇土地,走进黄山毛峰那不同凡响的沧桑历程。

筚路蓝缕创名茶

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歙县漕溪(现徽州区)茶商谢正安在沪开办了“谢裕大”茶行,他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于1875年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漕溪、充头源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色香形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因产自黄山大小两源,后冠以地名前缀定名“黄山毛峰”。黄山毛峰问世后,英商品尝称好,当年名扬上海滩,内销华北、关东,批量出口欧洲,一时声誉鹊起。后期,随着社会动乱与民族商业衰败,谢氏苦心经营的黄山毛峰事业,亦不能幸免于日薄西山命运。

黄山毛峰,天地之精华,人工之杰作。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获商业部名茶称号,1986年被外交部定为招待外宾用茶和礼品茶,定点在富溪乡生产。那年,黄山毛峰再次荣获全国名茶桂冠。1987年2月被商业部授予部级优质名茶称号。2002年,国家对黄山毛峰实行原产地域保护,划定了以其发源地为核心、覆盖全市5个区县共45个乡镇的大产区保护范围。徽州区虽然仅有5个乡镇,但作为发源地和精华产区,却承载着黄山毛峰从品牌到产业“继承—创新—弘扬”、“创业—守业—复兴”的双重梦想。

勇立潮头竞风流

经济体制转轨初期,市场意识较强的江浙闽一带抢先发展茶业经济,他们制造机器、改进工艺、提高质量、注重包装、打造品牌、占领市场,很快把产茶大省安徽抛在身后。黄山出产的毛峰等名优茶,拖着旧观念旧体制的长长阴影,在小农经济轨道负重而行,产业整体实力本就薄弱,几经风吹雨打,被挤压到高中端市场的边缘。黄山毛峰被逼到了或退出角逐或重整旗鼓的十字路口。

黄山人别无选择!

富溪谢氏始祖第49代孙谢四十,师承父辈学习黄山毛峰制作技艺。1987年,他创办起全区第一个茶叶精制厂光明(村)茶厂,2005年,光明茶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新建了毛峰加工清洁化标准化厂房,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提香机,2008年获得国家实用性专利。“光明”去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在全省同行业中最先通过QS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黄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谢氏家族另一后裔谢志生,1983年就开始靠山吃山、收茶贩茶,1988年创办了乡镇企业性质的富溪毛峰茶厂,2003年更名“紫霞茶厂”在富溪乡碣石村建设有机茶叶基地2275亩,年加工毛峰200余吨,还发掘出有500多年历史的地方名茶“紫霞贡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谢正安五代后人谢一平毅然辞职回老家漕溪创办“漕溪茶厂”。2006年,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漕溪茶厂基础上破茧而出,率先进入中国茶叶百强行列,成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本土崛起的同时,谢裕大公司“两条腿”同时向外扩张:一条腿迈向国际,凭借优良的品质与品牌基础,成功与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经营商英国联合利华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另一条腿逐步向周边区县扩张,在黄山区、祁门县开设了精加工分厂。

精心呵护万亩绿

问茶哪得香如许?为有黄山鲜叶肥。

黄山山脉及周围山区,峰高谷深,草木茂密,溪涧遍布,雨水充沛,气候温和,且土质疏松,透水性好,极适宜茶叶生长。土壤中的有机物、矿物质及大自然中的芬芳气息容易被茶叶吸收,无不为黄山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环境。这是黄山毛峰品质卓尔不凡的先决条件。

对食品而言,“绿色”是生命,“绿色”是时尚。茶园的生态化建设被摆上了黄山毛峰振兴计划之首要议程。徽州区从2008年开始启动万亩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区域包括富溪乡核心区7000亩生态茶园、原唐模茶林场1200亩、国道及高速公路沿线周边1800亩茶园。

在茶园生态化建设工程中,该区加快低产茶园改造步伐。把低产茶园作为重点,引导茶农进行改树、改土、改园、改植换种的“四改”综合技术措施。2007年至2009年,全区改造低产茶园面积3万多亩。加快茶树品种改良步伐。抓好“黄山大叶”种茶树优良品种选种,完成了30亩良种苗圃繁育基地建设和百亩连片良种茶园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着力提高茶农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对项目区内茶园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严格化肥、农药等管理。

茶园漫山遍野,生产管理主体是茶农,严控严管难度的确很大,徽州区用改革思路破解这一难题——促进茶园产权流转。试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承包大户+基地”新格局,创新茶园产权流转机制,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推进,鼓励大户承包、联营、租赁,实现规模发展,产生规模效益。2009年,富溪乡试点成功流转茶园200多亩。

徽州区坚持茶园生态化建设既定方针,采取“政府支持、企业牵头、协会负责、茶农参与、逐步推进”的模式,形成一定的制约和激励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以规范化、高标准全面加强茶业生产和加工管理,保障茶叶生产的品质。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效。全区现有茶园5.2万亩,其中获得“三茶”认证茶园面积4.85万亩,认证率达94.8%。

放飞梦想无止境

茶产业的源头在基地,它的终端则在品牌。

徽州区十分珍惜黄山毛峰发源地、主产区这一天然资源,充分发挥正宗“黄山毛峰”品牌优势,齐心唱好政府为导演、企业为主角、有关单位为配角、茶农为群众演员的一台茶业大戏,合力打造“中国名茶之乡”。2005年以来,区政府连续6年组织茶叶龙头企业参加中国黄山茶叶、农产品暨旅游(上海)博览会、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连续4年成功举办了“黄山毛峰开园仪式”。各企业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舍得花钱树立形象,在主要销售区域进行多方位的宣传促销,提高黄山毛峰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多个产品被评为安徽省名牌产品;谢一平、谢四十分别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绿茶工艺传承人”、“黄山毛峰传承人”殊荣。

现在,黄山毛峰已在近年告别“一流名头、二流质量、三流包装、四流营销”的窘境,朝着力争全面一流的坦途奋进。在此新起点上肩负着进一步振兴黄山毛峰、提升产业效能使命的徽州区,始终把茶业列入农村经济七大产业之首不动摇,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基地生态化、生产清洁化、销售品牌化”的“三化”方针为指导,以发展现代高效茶业为方向,引导、扶持茶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走上了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培植了多个上规模、现代化的茶叶加工企业,为茶产业腾飞夯实了基础,蓄足了强大后劲;新一代徽州茶商已茁壮成长,正期待着去更加广阔的国内国际舞台大显身手……

黄山毛峰必将走到更高更远境地!

新闻推荐

高速民工工资起纠纷民警尽心竭力促和谐

6月26日13时许,祁门县公安局祁山派出所接报警称:黄祁高速某标段下属一施工队约40名四川籍农民工为了讨要工资未果,在该标段项目部办公室情绪激动,双方剑拔弩张。接到报警后,该所民警火速赶到事...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