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法雨润祁门——祁门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亮点聚焦
[摘要]祁门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亮点聚焦
□胡日芳 姚文学
群山环绕,绿树葱茏,悠悠阊江河奔流而过……地处安徽省皖南山区的祁门县,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祁门红茶”中外驰名,备受世人青睐。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司法行政工作者的奋力拼搏,该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骄人业绩,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出重要作用。 2009年,县司法局被评为“2005-2008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今年3月,祁门县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平安县”荣誉称号。
法律宣传 全力推进掀起层层热浪
“五五”普法期间,祁门县普法工作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普法宣传在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前导作用,多措并举落实各项任务,不断提高全县公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完善各级普法组织,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该县以提高各级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为目标,健全和完善各级普法组织,把普法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把法制宣传教育经费足额列入县财政预算。县委、县政府在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重点项目和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时,都主动邀请律师参加,征求律师的法律意见。乡镇部门协调联动,“法律八进”活动蓬勃开展。“五五”普法以来,该县注重发挥部门联合优势,大力开发法律宣传资源,每年与县综治、团委、信访、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各种有影响的专项法制宣传活动。坚持开展“法律八进”宣传活动,每年有40多个县直部门开展法律法规宣传。五年来全县共投入经费120多万元,印制10多种20多万份法制宣传资料,开展送法下乡活动80多场次。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开展法律赶集、法制讲座、法制文艺演出等活动360多场次。
全力推进农村普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法律素质。把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作为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开辟“农村法律超市”,为农民学法提供方便。同时,在各级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把学校学法引向社会。五年来,县司法局、县法治办及各乡镇组织编印散发宣传资料20多万份。把宣传贯彻《法律援助条例》与依法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紧密结合起来,县法律援助中心办理援助案件83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中的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工作相结合,在法治实践中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增强普法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在调处各类纠纷时,首先根据案情宣传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有法律宣传讲解开路,许多矛盾纠纷不调自解,且使调解成功率大大提高。建立了司法行政、劳动保障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督促企业落实《劳动合同法》等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突出搞好校园普法,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坚持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和校外法制辅导员制度。法制副校长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配合学校制定完善校规校纪、规章制度,开展“警民共建”等。县司法局、县法治办主动配合到规模较大的学校讲法制课,授课范围已经扩展到外县。大力开展网络普法,普法阵地进一步扩大。“五五”普法以来,不断扩大普法阵地,创新宣传方式。随着板报、墙报、宣传栏、挂图等传统阵地的不断巩固,各种报刊、广播、电视等强势媒体的宣传阵地得到了不断壮大发展。 2006年以来,县司法局在祁门司法网设立普法专题栏目,实现了法律学习、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一体化,浏览人数已经达到6.5万人次。
以“江淮普法行”为平台,再次掀起普法新高潮。去年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共组织162名普法志愿者,走进社区、农村、军营、机关、单位和学校,集中开展一次规模庞大的宣教活动。期间,举办12期各类培训班,受训1800人次;由20多家单位共同参加,举行了“江淮普法行”大型咨询活动。
人民调解 听证制度力克纠纷顽症
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今年3月4日,祁门县小路口司法所在晨光村举行纠纷调解听证会,成功地化解了一起“两审”判决均未履行的案件。当事人廖某系小路口晨光村人,2004年,因水田流转与本村村民方某发生争执而上诉法院,法院“一审、二审”未能妥善解决纠纷。小路口司法所结合该起纠纷的特点,决定在晨光村委会举办民调现场会。为了在调解过程中充分体现阳光操作,使当事人双方和旁听群众信服,于是该所邀请了村里的支部书记、部分知名群众、镇农技站、林业站、财政所等20多人员参加了听证。在当天举办听证会的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和听证员都清楚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和意见,最终澄清了误会的根源,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双方握手言和并达成调解协议。这是祁门县推行调解听证制度成功化解的多起重大疑难案件之一。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和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首要职责,也是实现社会治安大局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五五”普法以来,为了进一步完善调解网络体系,构建“党政负责、综治牵头、司法行政为主导、有关部门齐参与”的“大调解”格局,该县在乡镇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和人民调解的各项制度,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主体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制定了《关于建立完善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听证机制的实施意见》,从旁听的组成方式、程序、受案范围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案件调解时由乡镇、村调委会主持,邀请其他村民、知名人士和有关部门参加,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矛盾纠纷便在“阳光”下化解,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健全化。
近年来,祁门县不断创新调解方式,着力化解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坚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仅2009年,全县共调解矛盾纠纷553件,调处成功525件,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
安置帮教“祁门经验”广受全国瞩目
2006年“五五”普法以来,祁门县继往开来,再上层楼,持续创新帮教方式,进一步拓宽安置渠道,不折不扣做到工作制度化,措施规范化,帮教日常化,安置市场化,探索出一条“用活政策、全面衔接、分类帮教、重点安置”的安置帮教工作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套新的机制,让刑释解教人员有了坚实后盾。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创新,祁门县创新了一套安置帮教工作的全新机制: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指导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这种机制,以县司法局、司法所为依托核心,13个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从机关基层,自上而下,层层铆成一根安置帮教的链条。这根链条以“帮带”帮教制为载轮,只要一踩,安置帮教的快车就呼啦啦良性运转。县综治委将安帮工作纳入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一票否决”,检查考核到各成员单位和乡镇;县司法局也将安帮工作列入各乡镇司法所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凡位列全县倒数3名的司法所,不能评为先进。这种机制,以实施科学帮教为理念,从“一帮一”、“二帮一”到“多帮一”,呈现出万紫千红的局面。
在祁门县,有3个值得称道的“百分之百”。安置帮教办与县法院、公安局、看守所达成共识,每半年对判刑服刑、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统计核对,衔接率100%;全县283名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100%;全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率达100%。截至目前,该县共建安置帮教组织177个,283个刑释解教人员全部落实了帮教小组,专兼职工作人员达674人,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辐射到全面的县、乡、村3级安置帮教组织和网络,已建成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3个。
去年11月,祁门帮教安置工作经验被收录入中央综治办编写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读本》。同年12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举办培训班,中央综治委协调室主任季勤通过远程视频,全面介绍祁门帮教安置工作的具体做法,把“祁门安帮工作经验”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
社区矫正 创新思路落实多项措施
多年来,祁门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在探索中抓规范,在规范中求创新”的明确工作思路,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工作程序;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加大沟通协调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组织各司法所举办社区矫正工作者骨干培训班,落实分级培训,增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强化矫正措施,提高矫正质量,推动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积极稳妥发展,确保不出现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现象。自2006年3月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全县共接收矫正对象155人,期满解除矫正94人,1人立功,1人减刑,行政奖励6人次,61人正在接受社区矫正,建立公益劳动基地2个,无一名矫正对象脱管、漏管,无一人重新犯罪。
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矫正办的精心指导下,这个县的社区矫正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安凌镇矫正对象张正学被村民选举为广乐村委会文书;祁山镇社区矫正对象汪维凤,办起了养猪场,种植“袋装香菇”1万棒,年纯收入2万元;凫峰乡社区矫正对象洪金树,购买2000亩山场发展林业,年纯收入5万元,同时还办了一个木材加工场和一个竹片加工厂,共吸收当地农民工10多名。
▲司法局局长戴贤才(左一)和“省民主示范村”干部在一起
▲司法干警送法到军营
▲走上街头举行法制宣传日活动
◆县司法局办公楼外景
▲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精心谋划落实普法措施
新闻推荐
祁门讯 7月27日,祁门县司法局启动社区矫正移动定位监管系统。从即日起,该县社区矫正管理人员将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社区矫正移动定位监管系统的手机定位功能,全面了解、掌握全县82余名社区矫正重点对象...
祁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祁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