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殿堂的 掌灯人 读《近现代图书馆馆长群体研究》

芜湖日报 2022-03-30 00:57 大字

图书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高雅得近乎神圣的地方。因为那里是知识的海洋,学问的渊薮,永远有人在那里端坐凝神,孜孜以求。

喜欢图书馆的人,或许偶尔会念及图书馆的馆长吧?在他们心中,那图书馆馆长,该是一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者。虽然从馆舍建造到环境布置,从图书购置到服务方式,一馆之长无处不在,可是他总不会立于柜台前与读者四目相视,也不大会折腰于书架前默做整理图书的工作,所以馆长对于读者来说,似乎总有一点神秘。有人把图书馆比作知识的殿堂,照此把图书馆馆长称为“知识殿堂的掌灯人”。不妨设想一下,每当暮色降临,那高大明净的窗户里,随着一个清癯身影的晃动,一盏一盏的吊灯被依次点亮……该是怎样一幅满眼诗意的图景。

事实上,作为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人物,馆长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他们在图书馆史上的地位也极具特殊性,所以有些前辈馆长人物常常被人记起、被后人研究,是理所当然的,这并不会使我们感觉讶异。而中国近代史上还有更多曾经存在的图书馆馆长,他们无不例外地就职于剧烈变动乃至翻天覆地的时代风云中,为新兴而嫩弱的中国图书馆事业操劳费心,可他们的名字与事迹,却因积年的铁血与兵燹,在岁月的苦寒与历史的风尘中加速剥蚀。当人们回首往事,又常不免将斑驳的痕印当作大浪淘沙的结果。而在此时,有心人对于陈迹的刮垢磨光,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当一部图书馆馆长的群体研究专著,打捞起人们已趋淡化的记忆。馆长群像及其功绩,仿佛地壳运动中的海底沉沙,凝结成山石,在海面上,在我们眼前,缓缓隆起,升作巍巍群山,望之俨然,令人景仰。在这部新近出版的《近现代图书馆馆长群体研究》一书的封底,印有作者的一段话:“群体的历史作用虽然来自个体贡献的砖累瓦积,但群体所呈现的并非一堆砖瓦,而是一幢完整的建筑。”书的内容,具体诠释了作者的这一思想,作者对馆长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认识也于其间可见。整部书中,既有馆长个人的各自不同的贡献,更有在此基础上的馆长作用的群体呈现。就像南京的明代长城,远看,巨龙蜿蜒壮硕;近观,则块块城砖每每烧刻文字或图案,而各有故事。

在以往的一些史书中,因为观念的原因,只见青山不见树木的例子并非罕见。但见广厦累代之功,却始终无人在场,或多或少总是有点不可思议的。而《近现代图书馆馆长群体研究》的作者却从人出发,因人见事,甚或有意将一部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史变“业史”为“人史”。

该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篇幅近50万字,被列为研究样本的馆长多达674位。在他们身上,所挟带的近现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量,犹如礁石上麕集的藤壶。作者分别通过对近现代馆长群体产生的背景与原因进行探究,对各类图书馆馆长诸如性别、籍贯、受教育背景等人口学特征进行系统考察,对馆长们的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教育以及图书馆管理思想等,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使得原本碎片化与偶然的信息,在宏观的目光打量下,呈现出反映个体又超越个体的具有群体意义的数据,不仅为该课题研究内容的论证提供了明确支撑,同时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近现代图书馆馆长群体研究》

王一心 著

黄山书社2021年12月出版

秦尤许

新闻推荐

多措并举汤口古镇推动民宿产业发展

本报讯为实现民宿产业集聚性发展,日前,黄山区汤口镇召开民宿联盟成立大会,围绕民宿产业发展,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推出办证...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